( 九 )年级 ( 语文 )学科教案 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段智勇
2
教学内容
崔颢《黄鹤楼》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句,体会作者寄寓在诗歌中的感情。
3、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重点难点
能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句,体会作者寄寓在诗歌中的感情
突破方法
朗读欣赏,感受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A.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B.讲故事: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二.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三.师生探究:
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示例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示例2: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 九 )年级 ( 语文 )学科教案 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段智勇
2
示例3: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诗人也因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四.小组讨论,质疑疑难句子
问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写草木茂盛,景物分明,给人清新可人的感觉,为何下句却突然转写“愁”?
生分组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
崔颢《黄鹤楼》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