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麒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 著名抗日英雄。字铮磊, 又字锡侯。湖北武昌人。读过私塾和中学。辛亥革命时加入学生军, 投入反清革命洪流。曾先后就读于湖北陆军小学、保定军官学校、陆军大学。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参谋长、旅长等职。 1 937 年夏,正在陆军大学学习时,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多次向校方申请上阵杀敌。同年 9月, 从陆大毕业, 被任命为第五十四师少将师长, 立即率部奔赴山西忻口前线, 奉令担任中央兵团南怀化东北高地中央地区主阵地的布防任务和占领云中河北岸下王庄前进阵地的任务。 10 月中旬, 日军精锐板垣师团开始向忻口进攻, 南怀化主阵地首当其冲。面对密集的日军步兵冲锋集团和猛烈的炮火, 沉着应战, 大胆指挥, 誓与敌人血战到底。不久, 南怀化主阵地被日军攻破, 双方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为夺回主阵地,亲率所部发起攻击,连克数个山头,重创敌军。在指挥部队乘胜追击时, 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刘家麒 1894 年出生在武昌城,幼年丧父,由祖父和伯父抚养成人。他自幼聪颖好学, 11 岁时进入武昌昙华林一所私塾读书,深得塾师的喜爱。以后,他又考入位于粮道街的勺庭中学读书。当时正值辛亥革命前夕, 武昌领一时革命风气之先, 文学社和共进会等组织编印的革命期刊在学生中广为流传, 刘家麒阅读之后, 非常痛恨清政府的腐败卖国,具有了初步的革命思想。 1911 年 10 月,武昌起义爆发,年仅 17 岁的刘家麒不顾祖父和伯父的劝阻,毅然报名参加学生军, 投笔从戎, 加入到辛亥革命的洪流中。 1912 年, 民国成立以后, 刘家麒考入湖北陆军小学, 1914 年升入陆军第二预备学校,由于他学业优良,深得校方的赏识。 1916 年, 他被保送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进入伍生队, 半年后入伍期满, 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就读。当时郝梦龄亦在该期步兵科就读, 两人在以后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中,始终同荣辱、共进退,直至最后一起牺牲在抗日战场上。 1919 年,刘家麒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分配到西北边防军第 1 师任职,进入教导团重炮科学习, 毕业后被分到教导团任排长。此后, 时在边防军第 1 师任旅参谋长的魏益三调任第三混成旅参谋长,郝梦龄时在该旅任职,刘家麒亦转至该旅任职,驻防库伦( 今蒙古共和国乌兰巴托)。不久, 直皖战争爆发, 皖系战败, 混三旅遥处库伦, 孤立无援, 遭蒙俄匪帮袭击, 部队溃散, 魏益三、刘家麒等人前往东北, 投奔了张作霖的奉军。此后几年中,刘家麒因功由排长逐步升至团附。 1925 年,奉军将领郭松龄率部响应冯玉祥的国民军,自称东北国民军总司令, 发起反奉战争, 时魏益三所部亦归郭松龄指挥, 奉命留守山海关。郭松龄兵败被杀以后, 魏益三率部入关, 投奔冯玉祥, 被编为国民四军, 驻防保定。当时国民四军有一个炮兵团,拥有一批重炮,被魏益三视为珍宝。刘家麒因为技术精尖,训练有方,深得魏益三的信任,被任命为炮兵第一团团长,直接掌握魏益三的这批看家本钱。国民四军驻守保定未久,吴佩孚、张作霖、张宗昌、阎锡山等人率直、奉、鲁、晋联军进攻国民军, 冯玉祥被迫下野。魏益三迫于形势, 宣布脱离国民军, 改所部为正义军,后又接受吴佩孚讨贼第四路副司令的任命,参加进攻国民军的南口之战,后调驻河南。 1926 年,北伐军挥师北上,占领武汉。刘家麒
刘家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