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概况地理环境自然风貌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位于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之间,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270多公里,明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约263公里,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平均海拔1000至1500米。境内有大小53条河流汇入黄河,主要是"四河四川":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佳芦河,皇甫川、孤山川、清水川、石马川。北部沙区有200多个内陆湖泊,红碱淖是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总面积67平方公里,总蓄水量10亿立方米。榆林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较差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0℃,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无霜期150天左右。气象灾害较多,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霜冻、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发生,尤以干旱、冰雹和霜冻危害严重。行政区划人口状况全市辖榆阳、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子洲共1区11县,222个乡镇,5625个行政村。市政府所在地榆林城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总人口337万,,占15%,,占85%,。全市有24个少数民族,共1984人,其中回族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两县。历史沿革名人辈出榆林春秋为晋,战国归魏,秦统一六国后为上郡地。东晋时匈奴人赫连勃勃在榆林西部建都统万城,国号大夏。唐及五代时没夏州、银州、麟州、府州、绥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宋朝时榆林被北宋、西夏和金国反复争夺占领。明朝设榆林卫,为边防九边重镇之一。清朝设榆林府,民国设榆林道。建国后,榆林为地区建制,先后设有专员公署、行政公署,2000年7月改为地级市。历史上,秦朝扶苏、蒙恬,汉朝李广,唐朝尉迟敬德、郭子仪,宋代范仲淹、杨家将、折家将,明朝余子俊等名将曾镇守于此。本市先后涌现出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西夏王朝建立者李继迁、北宋杨家将杨继业、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重要英雄人物。革命史实荡气回肠榆林人民具有光荣的斗争传统,明末,由王嘉胤、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率领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闯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陕人的光荣",为世界十五大农民起义之一。1900年8月,本市三边(定边、安边、靖边)爆发了义和团反天主教的斗争,一直延续到1946年三边解放,是中国历史时间最长的反教斗争。榆林是一个革命老区,民主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1924年在绥德师范建立了陕北第一个中共党组织。1927年发动清涧起义,是西北地区向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1934年建立县级苏维埃政权。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成为抗日战争的总后方。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我市8个县30多个村庄战斗生活一年多,在这里下达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进军令。当时,榆林农民在连年欠收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响亮地提出:"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等口号,全力支援前线,发生过一年七次交纳
榆林概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