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清华我在一书中看到的拿来给大家参考。“水木清华”是清华大学经典景观之一, 原为清朝道光皇帝第五个儿子的官邸, 名称“熙春园”。道光第四个儿子奕詝继位当上了咸丰皇帝以后,把“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据说是因为康熙皇帝游览至此,题了“水木清华”的匾额, 因而得名。园内主要建筑物有“工字厅”, 其北有一座临水平台, 平台边做成绿豆色石制栏杆。从平台上遥看对岸山峦起伏,松柏苍劲,野花遍山,一派水清木华的自然景象。清朝道光进士殷兆镛如此赞誉“水木清华”:“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化皆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来去澹荡洵是仙居。”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工字厅平台一侧向河内倾斜,假山驳岸和毛石墙均已坍塌。为了使之重现当年的风貌, 清华大学组织了能工巧匠,经过半年的整修,使“水木清华”自然景象在 90 周年校庆之际开放。笔者有幸参加了修复工作。 1979 年, 笔者在承德避暑山庄沧浪屿、金山亭、文津阁假山施工中, 对山石驳岸的处理就有了一些初步认识, 现经过 20 多年的施工,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认为山石驳岸并非只起挡土、固坡的作用,而应该更深层次地根据周边的地形、地貌, 决定用何种山石、何种形式的山石驳岸, 这样才能体现山石驳岸的真正含义, 起到协调造景的作用。通过对水木清华的施工实践,笔者认为做好山石驳岸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山石驳岸的设计思路为了把“水木清华”山石驳岸设计得更有层次、更有诗意、更能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的指导下, 由清华王丽芳教授、林业大学曾宏立老师和笔者一起进行了反复研究, 最终得出了如下方案: 以自然山水为蓝本, 参考水木清华的历史背景, 用我国的山水画原理“斧劈皴”和“折带皴”相结合的手法,把叠山技艺、人文景观充分融入“水木清华”自然景观中去。“山贵有脉, 水贵有源”。设计首先考虑的是山脉的走向, 从东往西设计成两山夹一涧, 山套山、山连山, 山脉此起彼伏、高低错落。然后考虑水的来源, 把水源设计在最西北角上, 做一跌水, 让清水从山里自然流出。然后考虑的是对景,整个“水木清华”主要有三处古建,临东南侧水边有一工字厅平台,后有水木清华主体建筑,名叫“工字厅”;东侧离水边 4m 处有一四方亭,称“自清亭”;距离自清亭东北向 30m 处有一六角亭,也称“闻亭”。根据设计,工字厅的对景是一组山峰,山峰的西侧为山坳,再西侧为朱自清雕像平台。自清亭所对的景观即为跌水假山, 它们均互相对景,真可谓遥相呼应、美景互补。南沿岸假山就以低矮的山脉形式布置。闻亭所对应的景观是山谷, 亭在山谷的东侧上方,居高临下,好一派自然风光。(2) 山石驳岸的选材选材也就是选石料,这在叠山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选取不当,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便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同的石料叠出的假山风格各异,用太湖石布景,会产生一种江南山水的风格。因为太湖石颜色灰白,有空洞,以曲线条为主要特征, 造出来的景比较柔; 而黄石所造的景, 势必会产生一种直线条、棱角分明, 像带子折过的一样, 又像斧劈过的一般, 所以黄石布景比较刚; 还有一种是房山山皮石, 它的特点在太湖石和黄石之间, 既有曲线的一面又有直线的一面, 属于刚柔结合型的叠山材料。山皮石长期暴露在山体表面, 风化层有自然花纹, 侧面又有自然的水纹, 叠出的山石驳岸用“折带皴”①
水木清华的由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