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院历史沿革第一节福建省警务干部学校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全省各级公安机关的建立, 根据公安部的有关精神, 省公安厅提出“积极大量培养新干部, 提高老干部, 教育改造旧警察”的方针, 1949 年 8月 24 日在福州筹办福建省警务干部学校, 确定办学宗旨为“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警务干部, 对人民是无尚的忠诚、民主和爱,对反革命则是无情的仇恨”确立,“艰苦朴素,实事求是,坚决勇敢,机警灵活”,为是学校的校风。首任校长由省公安厅厅长梁国斌兼任, 副厅长李继成任副校长, 教师主要由省公安厅各业务处负责人,业务骨干兼任。学校创建时,条件十分简陋,没有完整的校舍、教室。 1949 年 10月 16 日,警务干部学校第一期培训班正式开学,陆续招收工人、学生、社会青年近 500 人, 校长梁国斌来校参加开学式并致词, 说明办学宗旨和学校校风。 1950 年 4月 18 日,经过半年的集中培训,主要学习时事形势政策, 公安业务等基本技能, 培训班学员按期顺利结业, 为全省公安机关输送了首批合格公安骨干力量。福建省警务干部学校, 1950 年月举办第二期培训班, 招收学员 97人, 这一时期共举办 4 期培训班,培训学员 1077 名。针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公安民警政治业务素质偏低的实际情况, 培训班在内容上主要以学习政治为主同时兼顾公安业务基础知识,教学形式则以轮训业务骨干为主,这一时期的公安教育尽管培训层次低, 规模小, 不成体系, 但却适应了当时特定的社会形势和公安工作发展的需要。为全省各地输送了一批急需的公安干部。第二节福建省公安干部学校 1950 年8 月,福建省警务干部学校更名为福建省公安干部学校, 校长仍由省公安厅厅长梁国斌兼任, 副厅长李继成兼任副校长, 郑奇芳副校长主持日常学校工作,从 1950 年8 月至 1952 年福建省公安干部学校共举办 5 期培训班,每期学习时间为 4至6 个月,培训干警 1483 人, 其中新招收的工人、社会青年、学生近 1000 人。主要培训新增入伍的青年、工人、学生及在职业务干部。当时学校尚无统一完整的校舍和固定的校址, 分别在福州吉庇路、温泉路和贤南路, 也无规范的教学大纲、科目、教材,主要进行阶级教育,形势政策教育, 有关公安业务知识教员主要由省厅各业务处的领导骨干承担。 1953 年省厅根据公安部和华东公安局教育训练座谈会的精神, 制定《五年( 1953-1958 ) 干部训练计划》, 除训练少量新入伍的青年外, 重点加强对在职业务骨干的培训。并逐步开始按层次和专业进行培训,全省科、局长由华东公安干部学校负责训练,时间 6 个月,各县公安局股所长、科员和派出所所长由福建省公安干部学校负责培训, 时间 4 个月, 一般民警由各专市公安处局委托当地党校或行政干校培训,时间 1 个月。 1953 年-1958 年,福建省公安干部学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 16 期, 培训干部 3191 人。其中派出所所长及政保、治安、户政、保卫、经保、劳改、边防、防空干部、转业军人等业务骨干 2042 人, 195 2 年1 月至 1955 年5 月,校长由省公安厅厅长叶松兼任。 1958 年,省公安厅认真贯彻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因地制宜, 大办短训班的工作思路, 省公安干部学校与各地市干校一起采取按片集中边训练边工作, 请当地党校代训等多种形式,举办各种类型的短训班,组织干警进“红专学校”学习, 全省共轮训干警 12980 人次, 每期学习时间为半个月至一个月, 培训内容简单,针对性、实用性强,就地取材、能者为师、服从需要、学用一致,时间短,见效快。 1959 年1 月,公安部、政治部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推广福建轮训干部做法。 1960 年3 月,省厅政治部副主任王家祥在第三次全国公安政治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福建公安机关大办短训班的经验。 1959 年5 月至 1962 年5月, 福建省公安干部学校共举办训练班 12期, 轮训干警 2712 人, 有刑侦班、社会主义教育班( 含劳改业务干部) 、政保班、政工班还有治安股长班、派出所所长班、科局长班等不同业务类型训练班。根据不同业务培训的需求, 这一时期主要培训有关党和国家公安工作政策和侦查、治安处置等公安业务和技能。 1963 年 10 月至 1964 年 10月, 福建省公安干部学校大部分教职员工被安排到福建龙岩长汀县,搞“四清”运动, 培训工作一度中断。 1964 年 10 月以后, 教职员工陆续返校, 恢复干训工作, 至文化大革命前夕, 省公安干部学校又举办 6 期培训班, 轮训干警 1034 人, 学习内容主要是毛泽东论阶级斗争和人民民主专政、为人民服务,突出政治和业务知识。 1955 年5 月至 1966 年学校校
福建警察学院历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