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密立根油滴实验报告材料.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word
word
1 / 13
word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密立根油滴实验
学院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物理
某某
学号
时间2013年12月9日
word
word
2 / 13
word
密立根油滴实验
【摘要】
本实验我们根据密立根油滴实验原理,引进了CCD摄像技术,从监视器上观察油滴运动,测定了油滴带电量,并运用差值法处理了相应数据,得出了元电荷e的值,验证了电荷的量子性,同时也了解了密立根巧妙的设计思想,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技能。
【关键词】油滴;平衡态;非平衡态;电荷大小
【引言】
1917年密立根设计并完成了密立根油滴实验,其重要意义在于它直接地显示出了电量的量子化,并最早测定了电量的最小单位——根本电荷电量,即电子所带电量。这一成就大大促进了人们对电和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油滴实验中将微观量测量转化为宏观量测量的巧妙设想和准确构思,以与用比拟简单的仪器,测得比拟准确而稳定的结果等都是富有创造性的。由于上述工作,密立根获得了192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密立根的实验装置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得到了不断的改良,但其实验原理至今仍在当代物理科学研究的前沿发挥着作用,例如,科学界用类似的方法测定出根本粒子——夸克的电量。
【实验方案】
一、实验原理
1、静态〔平衡〕测量法
用喷雾器将油滴喷入两块相距为d的平行极板之间。油在喷射撕裂成油滴时,一般都是带电的。设油滴的质量为m,所带的电量为q,两极板间的电压为V ,如图 1 所示。
word
word
3 / 13
word
图1
如果调节两极板间的电压V ,可使两力达到平衡,这时:
(1)
为了测出油滴所带的电量q,除了需测定平衡电压V 和极板间距离d 外,还需要测量油滴的质量m。因m很小,需用如下特殊方法测定:平行极板不加电压时,油滴受重力作用而加速下降,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下降一段距离达到某一速度后,阻力与重力mg平衡,如图 2 所示〔空气浮力忽略不计〕,油滴将匀速下降。此时有:
(2)
其中是空气的粘滞系数,是油滴的半径。经过变换与修正,可得斯托克斯定律:
(3)
其中b是修正常数,×10-6m·cmHg,p为大气压强,单位为厘米汞高。
图2
word
word
4 / 13
word
至于油滴匀速下降的速度,可用下法测出:当两极板间的电压V为零时,设油滴匀速下降的距离为,时间为t ,如此
(4)
最后得到理论公式:
(5)
2、动态〔非平衡〕测量法
非平衡测量法如此是在平行极板上加以适当的电压V ,但并不调节V 使静电力和重力达到平衡,而是使油滴受静电力作用加速上升。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上升一段距离达到某一速度υ后,空气阻力、重力与静电力达到平衡〔空气浮力忽略不计〕,油滴将匀速上升,如图 3 所示。这时:
〔6〕
图3
当去掉平行极板上所加的电压V 后,油滴受重力作用而加速下降。当空气阻力和重力平衡时,油滴将以匀速υ下降,这时:
〔7〕
化简,并把平衡法中油滴的质量代入,得理论公式:
word
word
5 / 13
word
〔8〕
二、实验仪器
根据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密立根油滴仪,应包括水平放置的平行极板〔油滴盒〕,调平装置,照明装置,显微镜,电源,计时器〔数字毫秒计〕,改变油滴带电量从q变到q′的装置,实验油,喷雾器等。MOD-5 型密立根油滴仪的根本外形和具体结构示于图 4。
三、实验步骤

将仪器放平稳,调节仪器底部左右两只调平螺丝,使水准泡指示水平,这时平行极板处于水平位置。预热 10分钟,利用预热时间从测量显微镜中观察,如果分划板位置不正,如此转动目镜头,将分划板放正,目镜头要插到底。调节接目镜,使分划板刻线清晰。
将油从油雾室旁的喷雾口喷入〔喷一次即可〕,微调测量显微镜的调焦手轮,这时视场中即出现大量清晰的油滴,如夜空繁星。
对 MOD-5C型与 CCD一体化的屏显油滴仪,如此从监视器荧光屏上观察油滴的运动。如油滴斜向运动,如此可转动显微镜上的圆形 CCD,使油滴垂直方向运动。

word
word
6 / 13
word
〔1〕练衡法实验喷入油滴后,加工作〔平衡〕电压 250 伏特左右,工作电压选择开关置“平衡〞档,驱走不需要的油滴,直到剩

密立根油滴实验报告材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511709291
  • 文件大小392 KB
  • 时间202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