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抒情诗的遗产——以郭小川、贺敬之为例文学院 2013 级一班第四组组长:蹇利苹、施祥组员:姚李梅、王婷婷曹越、许宁、泽珍娜姆辜春梅、杨长昆 2 政治抒情诗的遗产——以郭小川、贺敬之为例“政治抒情诗”作为一种诗歌形态, 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和中国文人的济世情怀密切相关。作为一种显著的当代诗歌创作现象, 又有着独特的表现, 是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艺术反映。可以说,文学与政治的结合是一种必然,它们不可能分离, 也无法分离。但是当诗歌创作过于追求社会效应、政治效应, 远离心灵感应和精神震撼时, 其艺术生命力就会受到影响, 当代“政治抒情诗”创作就表现出了这样的遗憾。而政治抒情诗作为一种有明确思想和艺术规范的“诗体”, 正式提出于上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往上可以延伸到 30 年代的普罗诗歌、抗战时期的鼓动性诗歌以及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政治讽刺诗, 这些诗由于其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和当代政治抒情诗之间存在着延伸和转折的关系, 并且在事实上成为当代政治抒情诗的一个艺术渊源。在我国可以联想到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诗歌,三四十年代艾青自由体诗及“七月派”的政治抒情长诗, 在这一段时期以艾青最为突出。在我们看来, 艾青是一位紧扣时代脉搏的诗人, 他对社会政治时局有着准确、敏感的预见。他的诗歌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感情, 却从不给人以“政治抒情诗人”的印象, 这是因为艾青对政治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观察, 有着更加宏阔的视野。他将政治置于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和热爱之中。《给太阳》《太阳的话》《黎明的通知》和《野火》, 3 虽然诗歌的缘起是解放区崭新的政治气候,但由于诗人选取了“太阳”、“黎明”、“野火”这些有丰富内涵和象征性的意象来营构诗歌世界, 并且在诗人心中确实有着超越狭隘政治观念的对光明的终极思考和追求, 因此诗歌就飞越了它原先的起点, 拥有了气势的阔大和意蕴的深远的所指。然而在五六十年代之交, 政治抒情诗的特点集中体现在政治色彩和抒情性两个方面。一是严厉的政治色彩。诗人们把诗歌当做直接介入社会运动或政治事件的工具, 演绎现实政治、社会观点、政策等常常成为创作的线索。强调题材和主题的“宏大”, 抒情的主人公以阶级及集团代言人的身份进行抒情叙述, 排斥个人的情感掺入, 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色彩。二是强烈的抒情性。“为了强化情感效果, 和使观念表达产生‘雄辩’的气势, 经常使用反复渲染、铺陈的句式章法, 并讲究强烈的节奏。”语言上, 大量的象征意象和转喻的运用, 使其更为生动丰富,突出更为强烈的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以郭小川、贺敬之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更为活跃。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主要有《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林区三唱》《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昆仑行》等。作为一个在革命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诗人,战士是郭小川心灵的本质,革命是他诗歌的灵魂。长期的革命经历和革命教育使郭小川坚信诗歌的政治功效。他毫不困难地接受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思想和观念,自觉地把自己看成是革命队伍里的一个文艺战士, 从事文艺工作, 但目的却指向政治。文学在他那里一开始就是作 4 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而使用的。建国后,郭小川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把反映、歌唱新时代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崇高使命, 努力以诗歌这一艺术形式为时代潮流推波助澜。他关注并表现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并积极地做出回答。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都在他的诗中有集中表现。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创作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建国后到 56年。 50 年代: 他和陈笑雨、张铁夫合作,以“马铁丁”为笔名写了大量的思想杂谈,影响很大。 1955 年他写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投入火热的斗争》,接着陆续写了《向困难进军》、《在社会主义高潮中》,《闪烁吧, 青春的火光》等, 被称为《致青年公民》组诗,由 7 首短诗组成, 风靡一时,起开了一代诗风的作用。 56到 59年, 是郭小川诗歌创作的复杂探索期, 他写了一些抒情诗如《山中》、《致大海》、《望星空》,在 50 年代末, 被指责为思想感情不健康。 50 年代末,他的叙事诗取得了大丰收, 1957 年就写了三首《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 79 年才发表); 1959 年写了两首《将军三部曲》、《严厉的爱》。其中《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被称为是“爱情三部曲”,均以战争年代为背景, 通过爱情纠葛、家庭问题的叙写, 透视了感情、人生与道德的价值。《深深的山谷》,从女性视角描绘一个曾为她所爱的人,但由于生活目标的不同,终会导向痛苦的破裂。《白雪的赞歌》则通过战争中一队夫妻失而复聚的故事,指出人生的考验,除了政治之外, 还有感情、道德的考验,从而昭示我们,只要有共同的生活目标
政治抒情诗的遗产-word资料(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