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炼丹术和化学炼丹术的兴盛隋唐两代以至北宋是中国炼丹术发展的黄金时代。特别是唐代, 由于皇室姓李, 便附托老子李聃为始祖, 尊之为玄元皇帝, 并把道教奉为国教。唐代帝王多宠信方士, 迷信神仙方术, 炼丹术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同时, 许多文人学者热衷于问道寻仙, 炼丹制药, 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炼丹家和内容丰富的炼丹著作。于是, 中国炼丹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 在唐代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 火法炼丹与水法炼丹都有很多新的成就; 用药品种大为增加, 所用植物药料开始增多; 实验操作更为复杂,炼丹工具和设备从两汉所用比较简陋的土釜竹筒等发展到特制的铁质上下釜、水火鼎、铜桶等; 1970 年, 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唐邠王府出土了一批炼丹药物和用具, 从中可见这些药物和用具是相当精制和考究的; 在理论上也趋于系统和完整, 但失去了两汉时期那种较朴实的面貌, 而更多地染上玄奥隐晦的神秘主义色彩①。据梅彪撰《石药尔雅》记载, 当时“有法可营造”的长生丹药就有九十八种, 收录论述炼丹服食的书目则有九十七部。又据《铅汞甲庚至宝集成》收录的《神仙养道术》记载, 当时流行的药金达十五种。以上这些都反映出当时炼丹术的兴盛情况。炼丹家炼制的所谓“仙丹”,大多是含汞、铅、硫、砷的剧毒物质,吃了非但不能长生,反而会致人于死地。汉代诗人就有“服药求神仙, 多为药所误”①的感叹, 以后不断有人对此发出警告, 但服食受害者仍屡见不鲜。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九“唐诸帝多饵丹药”条载, 唐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皆服丹药中毒致死。皇帝如此, 何况臣民百姓。当时一些大臣如杜伏威、李道古、李抱真等也都是因服食丹药中毒致死。白居易《思归》诗云:“退之(韩愈) 服硫黄, 一病讫不痊。微之( 元稹) 炼秋石, 未老身溘然。杜子( 杜牧) 得丹诀, 终日断腥膻。崔君(崔玄亮)夸药力,终冬不衣棉。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炼丹术的兴盛带来了不尽的悲哀。但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这一时期, 出现了不少在当时和对后世都有重要影响的炼丹家和炼丹著作。如孙思邈和他的弟子孟诜、陈少微、张果、玄真子、清虚子、楚泽先生、独孤滔等, 都是其中的著名人物。他们或亲自进行炼丹实践, 或着意收录前人经验汇编成书, 从而在探索自然现象、认识自然规律、制备新的物质和保存原始文献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了化学和药物学的进展。孙思邈( 581 — 682 ) ,其著述以医学为主,今存《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其炼丹著作多已失散, 现仅存《太清丹经要诀》等。此书记有不少化学上的重要成果,如《伏雌雄二黄用锡法》一条, 非常明确地介绍了用雄黄、金属锡制作彩色金( SnS2 ) 的方法: 雄黄十两, 末之,锡三两,“铛中合熔,出之。入皮袋中揉使碎,入坩埚中,火之。其坩埚中安药了,以盖合之。密固,入风炉吹之。令锅同火色,寒之。开,黄色似金”①。①赵匡华:《化学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32— 33页。①《古诗十九首》,见南朝梁萧统《文选》。①《太清丹经要诀》“伏雄黄用锡法”,见《云笈七签》卷七一。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制得二硫化锡的明确和详实的记载。今人的模拟实验表明, 这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方案。用此法制彩色金也较后世阿拉伯和西欧炼金家采用硫磺、硇砂的方法简便。因此它无疑是世界古代化
隋唐时期的炼丹术和化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