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这是一个走向富足的时代,却不是一个幸福的时代。为什么,经济发展了, 生活变好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 ?
“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在增多,唯独幸福除外。”
在《幸福为什么越来越少》一书中,美国学者格雷戈・伊斯特布鲁 克有一个经典的比较:用铅笔和方格纸绘制一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民众生 活变化的曲线图,你会发现,几乎每一项体现社会福利的客观指数,如人均收入、 人均寿命、住房面积、汽车人均拥有量、每年旅行次数、智商分数等都在提高。 然而,体现人们内心感受的幸福指数,近 50年来几乎没有增长,认为自己“非 常幸福”的人口比例,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一一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越 来越好,人们却没有觉得更幸福。这一现象与时下的中国颇为相似: 30年来高
速发展的中国,一切似乎都在越来越好。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内心的幸福与安 宁仿佛成了奢求。
显然,这是一个走向富足的时代,却不是一个幸福的时代。为什么, 经济发展了,生活变好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 ?
.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渴求被满足的过程越艰辛,越困难、越曲折,获得的幸 福感就越大,同时也越令人感动。幸福从字面理解就是幸运的福气,也就是说, 幸福是不容易获得的,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人们获得的幸福感都是暂时性的, 就 像不幸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会逐渐淡化的,所以,我们 如果想继续拥有幸福,想过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满足更多的渴求。一般情况下, 快乐比幸福容易获得,幸福的获彳#比较难,因为幸福的获得往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 或有较大难度,或有较大的风险,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根据上述的幸福原理,我们知道幸福与物质财富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而与渴求却
有直接的关系,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只要拥有渴求,并且渴求被得到满足, 那么你就可以获得幸福。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大幅、不断地提高,大多数人许许 多多以前贫穷时的渴求资源,现在已经不再成为渴求资源,比如渴求能吃上面包, 能吃上糖果,孩子能上得起学,圣诞节上,孩子能穿上新衣服,能有圣诞礼物等 等有许许多多的贫穷时代渴求资源,对现在的大多数人而言,已不再是渴求资源。 所以,随着大多数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渴求资源却在不断的减少,同 时渴求的成本也在不断地上升,如渴求拥有豪华轿车,渴求拥有别墅甚至渴求到 太空旅游等。所以现在欧美大多数人不但获得幸福成本增大了, 同时获得幸福的
资源(机会)也变少了。
.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一般总是从 低到高一层层实现的。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人,幸福感的体验往往较低。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 =满足程度/欲望(也即 满足欲望的条件/欲望)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从这个公式中就可以得到答案: 以得数1为分界岭,等于1或者大于1大就会感觉到幸福,比1小就会不幸福。 借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上一代人比我们幸福、 农民的幸福感高于城里人。因为, 他们的欲望更容易满足。
人的一生中,能够满足欲望的客观条件,尽管不断变动,却是相对有限的,而人 的欲望常常是无止境的,欲望愈大,幸福感就愈小。所以,尽管绝大多数人的物 质条件更充裕了,但欲望也增加了,反而常常感觉失落
幸福感-微观经济学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