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中国劳动关系及工会的因应对策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论文, 论文新一轮结构调整下的中国劳动关系及工会的因应对策[ 论文提要] 本文认为,入世促使中国正在迈向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由于中国参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是廉价劳动力资源,故而,国家为保持对外资投入的吸引,以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会加紧控制劳工成本,因而,劳动关系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劳工阶层将会更多地承担由此产生的改革成本,面临更大的失业、工资福利保障削减和生活水平下降的风险。新一轮结构调整亦会对中国工会的会员数量、维权主体、维权机制和组织结构带来新的影响和要求,需要工会以一种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和因应,本文就此提出了一些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 结构调整、劳动关系、工会对策一、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与劳动关系的不安当中国在 2001 年 11 月加入 WTO 时, 笔者曾预言, 由于中国参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是廉价劳动力资源, 故而, 国家为保持对外资投入的吸引,以形成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必然会加紧控制劳工成本和劳动关系,这至少在近期对劳工权益保障和工会作用的提升是不利的。①入世以来的进程基本上验证了笔者的预期, 中国在 2002 年吸引外资达到了创纪录的 530 亿美元, 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GDP 增长也毫无争议地跃上了 7 %;但另一方面,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并未形成促进就业和劳动关系改善的宏观环境, 反之, 就业和劳动关系与往年相比,都呈现加剧不安的特征: ——就业形势严峻。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 %、 %、 %和 %, 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3 年3 月底, 全失业人数为 775 万人, 比上年同期增加 75 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 %, 为历史新高。②受到 SARS 因素的影响, 二季度更推高至 %. 同时,形成了长期失业群体。根据劳动部门对济南、南昌等十城市 万名下岗失业人员的抽样调查,下岗三年以上的占 %, 一至三年的占 %; 失业二年以上的占 %,一至二年的占 %。到 2002 年底,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 410 万人。总体上,当前城镇实际失业率已达 7 %以上。另一方面, 1998 — 2001 年下岗职工再就业率分别为 50 %、 42 %、 35 %和 30 %, 2002 年再降为 %。——工业伤亡事故未能遏制。 2002 年 1-8 月, 全国工矿企业共发生伤亡事故 8513 起,死亡 9216 人,同比增加 830 起, 死亡增加 673 人,分别上升 %和 %。其中,煤矿企业共发生死亡事故 2421 起,死亡 4205 人,同比增加 403 起,增加 323 人,分别上升 %和 %。——劳动争议案件持续激增。 2002 年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 万件,涉及劳动者 61 万人, 分别比上年增加 %和 %。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 1. 1 万件,比上年增长 12 %。 2002 年 1-10 月,各地累计拖欠农民工工资近 300 亿元。大庆等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重大工潮,极大地影响了劳动关系的稳定和社会稳定。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就业和劳动关系不安并存这样的矛盾局面,主要是由于入世导致近期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的原因: 首先,由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正在急剧减弱。中国经济增长的总弹性从 1979 年的 下降到 200 0 年的 , 特别是 90 年代中期以来, 这种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①就业弹性的下降趋势,意味着在经济增长中,生产要素的相对密度发生了变化:劳动含量逐渐下降,而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相对含量不断加大。中国经济的资本和知识密集程度正在逐渐增强,因而负载就业的能力弱化。其次,入世进一步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高度化趋向,亦不利于扩大就业。从制造业的情况看,入世带动了行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全面升级。虽然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会有力地拉动新的就业增长, 但是, 各个行业的劳动力存量都要调整,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力,会有较大幅度的减员或弹性使用人力资源的趋向。从 2001 年以来, 经济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加大, 特别是一些优势垄断性国有企业在减人增效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据对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电信、中国电力公司等八家中央企业调查,到 2002 年初, 这些企业已分流减员 80 万人。中石化在 200 2 年计划裁减两万名员工,作为该公司到 2005 年
的中国劳动关系及工会的因应对策论文,企业管理论文论文,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