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教学反思.doc黄鹤楼送孟浩然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教学反思
1 / 5
黄鹤楼送孟浩然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短短 28 个字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通过组内交流课执教这一课,我的收获还是不少的,有喜有忧: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 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 可好友即将远行, 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 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 在交流过程中,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 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 “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
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
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 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 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据史料记载, 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非同寻常, 相似的经历和遭遇, 致使两人成为生死之交。 他们一生中虽然相聚次数不多, 但每次相聚后的离别是那么的依依不舍,《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不例外。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告别,坐船顺长江水东流而下,越去越远。长江上果真只有“孤帆”吗?其实,阳春三月,长江上千帆竞发, 不会只有一条船。 可作者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称为“孤帆”?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 故人是只身而去, 我不能陪伴, 他是多么的孤单。这个“孤”不是客观情景, 而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正是这个“孤”显出两人情谊之深。所以,“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称为孤帆?”是教学的研读点之一, 是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诗句
丰富的人文内涵, 促成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关节点。 可当时我没有发现、把握这一教学契机,引发学生深入感悟。致使教学索然无味,人文熏陶和感染不能潜移默化。
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
黄鹤楼送孟浩然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