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潮州八景》.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潮州八景》.doc一、湘桥春涨: 湘子桥即广济桥, 在潮州城东门外, 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 东临笔架山, 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广济桥始建于宋乾道七年( 1171 ) ,始为浮梁,称“康济桥”。此后,历二百余年的更迭,到明正德八年( 1513 ) ,才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潮州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 十八梭船廿四洲, 廿四楼台廿四样, 二只鉎牛一只溜”, 唱的就是湘子桥的历史风貌。“湘桥春涨”是“潮州八景”之一: 时当暮春三月, 韩江水涨, 河面增阔, 湘子桥东西段中间十八梭船连成一线, 真似长龙卧波。观上游两岸的滴翠竹林, 下游仙洲盛开的桃花和沿江的绿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有诗赞道: 湘桥春涨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激石雪飞梁上鹭,惊涛声彻海门潮。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一带长虹三月好,浮槎几拟到层霄。二、韩祠橡木: 跨过广济桥,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笔架山,山上岩石层叠,苍松翠柏,浓荫蔽日,沿中峰石阶直上山腰,庄严静肃的韩文公祠便耸立在眼前,这里便是“韩祠橡木”的胜地。笔架山原名双旌山,因形似笔架遂称笔架山。韩文公祠位于笔架山中峰的双旌石下。相传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时, 常登此山, 筑亭游览, 并亲手植下橡树。后人敬仰韩公, 将笔架山称为“韩山”,将亭称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 1189 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迁建于此,所以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韩文公祠的建筑简朴雅致,墙壁全是水磨砖砌成,祠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后进升高七尺,有石阶可登,正中供韩愈塑像。祠内石柱多刻对联,四壁环立历代碑刻四十面, 详载韩愈贬潮史迹和该祠兴废情况。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 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祠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邑人郑兰枝有诗云: 高植一株耸翠峦,侍郎手泽倚栏干。根深八月蟠祠古,叶毓双旌度岁寒。棱影参差侵曲水,奇花多少映祠坛。游人若问科名事,为指芳林旧姓韩。三、金山古松: 金山屹立于城北韩江之滨,高约四十余米,状如覆釜,为潮州古城后枕,与西面的葫芦山,东面的笔架山形成潮城的三面屏障。金山古松, 原名马丘松翠。因宋末摧锋寨正将马发, 率领潮州人民奋起抗击元兵侵潮, 后元将收买南门巡检黄虎子为内应, 攻陷潮州城, 马发“收残率百余人入保子城( 即金山)。度不可为,令妻子自缢死,发自鸩”,满门殉节,全城人民在元兵屠城过程中几遭杀尽。后人为纪念马发和潮州人民抗元, 在金山上修筑马发墓, 并植苍松翠柏, 以喻高风亮节。郑兰枝有诗赞道: 金山北枕起高峰,万古凝荫一棵松。矗矗凌云悬百尺,青青耐雪度三冬。风亭积翠飞层堞,虎石吹涛逐晚钟。长峙海邦标劲节,满林秋色入望浓。唐代的刺史公堂和宋代的州衙均设于金山麓。宋大中祥符年间( 1008-1016 年) 潮州知军州事王汉见其“山之形胜万态”。于是斩荆棘,兴土木,开路径,建荔枝亭、凤凰亭

《潮州八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jiong623147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