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场所》读后感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读后感场所,简单来说也就是环境,是为人服务的。这是读过本书之后越发清晰的观念。 在书中,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理念就是。无论是花草树木等软质景观,还是建筑设施等硬质景观,存在的意义,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为人的活动服务。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幅度地提高。对于景观环境的要求也相应拔高。没有人愿意在一个使人压抑、烦闷的空间里长时间地工作、休闲。相反的人们都热衷于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生活。现在而今,设计师们对于场所的设计也愈来愈趋向于人的感受,代替了以前仅仅是提供场所这一单纯的功能。 书中对城市广场、邻里公园、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大学生校园户外空间、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儿童保育户外空间等不同性质、座于不同位置以及不同使用群体的公共场所都做了详尽的阐述。 书中提到的城市广场与大学生校园户外空间使我印象深刻,同时在其中学到了许多场所设计方面的知识。 对于城市广场,从书中所得加之以自我的理解认识,城市广场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一、标志性明显:城市广场一般占地较为宽广,大多具有明显的标志物。如永川的人民广场:人民广场占地较宽,可辨识度极高,广场中虽没有明显的雕塑等高大景观,但立于广场进口的刻有广场名字的大石本身就具有吸引视线的作用。 二、使用人群复杂多样。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的(大多数)休闲娱乐场所,活动人群几乎囊括所有类型。从年龄划分来说,有早起晨练的老年人,有午餐时间小憩的年轻人,当然也有夜晚随大人出门的孩子。从身份来说,有
忙忙碌碌的上班族,有各种类型的商贩(现在大多数广场都有快餐店等设施),有成双成对的情侣"" 三、植物种植较少。公园与广场的显著区别就在于草地和绿化区域相对于硬质地面的比例。广场中不宜有太多的植物栽植。这也是广场作为一种交通“过道”的必备条件。如永川XX县区的渝西广场,除广场周围有少量以外,在其他地方几乎看不到植物的影子。 身为大学生,对于书中大学生校园户外空间这一章节的阐述与说明,使得我感同身受。受益良多。书中把大学校园的户外空间类比为一个“家”。相应地赋予其前廊、前院、后院等名称。书中提到,作为前廊,应部分围合,使经过者感受到一个过渡空间、应该精心设计,使之富有特色。对此我个人是相当赞同并膜拜的。结合本学校来看:星湖一教楼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首先教学区入口处景观特色过于杂乱,而且门前大树荫蔽,使得教学楼采光不足。相对来说,二教与三教就好多了,虽然二教的入口稍显狭窄,但它门前有一段悬空的过道,弱化了这种劣势。三教入口就显得相对霸气,前方无遮挡物,光线充足,而且门前有台阶,同学们可以在其中进行等人、交谈、闲坐等活动。 书中对于后院的阐述,不可谓不是字字珠玑。如果说前廊是门面,那么后院就自然是内涵了。不同于前廊吸引人,有特色的要求,后院的设计就相对地自由、自然。正如人一样,在外面得保持良好的仪态、优雅的举止,但在家里就可以随心所欲。后院与前廊就当于外面与家中。“家”本身是较隐私的地方,书中也提到,后院应较为封闭。据调查显示,相对于较为开放的公共场所,后院这一“秘密花园”显然要更受欢迎。同学们更喜欢坐在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的宁静,清幽
《人性场所》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