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一这本书读了好久,很多专业性词汇比较难接受,看完不容易记住,但都是一些我们常见的、并且很想去了解的知识,只是它解释的知识晦涩难懂…过段时间有再读一遍的必要。 书的一开始作者模拟了两个虚拟人物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进行快思考做当机立断的决策,系统2是进行慢思考深思熟虑的考量。光环效应、目标问题、启发式问题、锚定效应禀赋效应、参照点、损失厌恶、心理账户、合取谬误…还有很多类似的专业词汇,明明都见过但这本书中却不好理解,现在要我解释都不知道能说出几个…书中人提到有两个自我经验自我记忆自我,经验自我是“现在怎样”记忆自我是“总体如何”,其实也可以理解在经验中能阐述的是现在的感觉怎样而记忆中的是对整体的回忆…过程忽视峰终定律,对于我们的记忆来说我们很容易忽视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但却对结局记忆深刻,如一个电视剧中的主人公一生都很辛苦但最后10mins她得到了追逐一生的爱情,我们会认为她还是幸运的。深有感受,例如这本书当我读完的时候我甚至很难记起前面章节的主要内容但有晦涩难懂的感受,而最后的几章却记得很清楚并且能理解。 书中讲的内容还是能引起我的兴趣,比如“从第一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我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乐于助人”“第二次的表现与第一次并无因果联系”“损失厌恶”“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改变现状”“那种选择会让你更后悔”“幸福的方法”……
需要细细品读与领悟,可能是间隔时间比较长很多内容都忘记了,当时看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的内容有很多,找个时间再看一遍。 二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人们通常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麻醉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麻醉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