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word
1 / 11
word
赵之谦“信札小行书〞中的碑派风韵探析
程祥忠
摘要
本文通过赵之谦的手札小行书来探究其风格内的碑派元素, 赵之谦的碑派手札小行书的形成与他求新求异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他的手札小行书将魏碑的笔法与帖派行书的流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内有劲骨外有韵致的新体系,这个新体系的衍生有别于传统的碑派与帖派,赵之谦是真正把碑帖的精神融入了笔端,形成了自已的笔墨艺术语言, 他的手札小行书不仅具有北碑的雄强,还具有南帖的书卷气,是他真正把碑的方严精神融入到帖中,完成了碑帖在形神的结合,他的成功实践对后世书法的字型演变奠定了根底。
关键词: 赵之谦 崇碑 手札小行书 求独求新
一, 赵之谦的魏碑书风形成因素
1,早年师法颜体,多涉宋人与其他古帖
赵之谦早年学习书法由颜体入手,35岁前的行书作品大多是出自颜体,例如33岁时写的行楷“三辰两金对联〞就是那个时期学颜的作品, 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记道:“二十岁前,学《家庙碑》,日五百字,无所得,遍求古帖,皆涉一过,亦不得。后于一友人家见山谷大字真迹止十余,假如有所悟。偶临《石门铭》笔势顿异,觉从前俗骨渐磨渐去。然余未尝学山谷一字。〞①由此自叙可知二十岁前对颜体用功极勤,并且“遍求古帖,皆涉一过,〞说明他早期学习的X围很广。“无所得〞也是正常情况,因为在早期阶段重在继承和临摹,要想有所变化和心得,可能性不大。赵之谦既言是受了黃山谷的启发,从中有所悟,却又未尝学一字,这应该是从某某谷中找到了灵感,是学其理,而非技术层面上的简单临摹,赵之谦比别人高明之处就在于能触类旁通,能通过外在的形悟到根源。
在同时代还有一位书家何绍基,他对赵之谦也很有影响,何绍基也是学习颜字,两者比拟,如此无论在形,神上都很相似。倘假如因写的像而便说赵学何,显然缺少依据。但两人书风确实有着相近的联系,
word
word
2 / 11
word
因此受何的影响也为合理,这种联系用同出一门颜体来解释可谓更洽当,可见赵之谦早年的书风多学唐人。
2,尊碑抑帖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尊碑的观点。
在乾嘉以来的碑学思潮环境下,加上阮元《南北书派论》思想的影响,进而包世臣对尊碑的竭力倡行,赵之谦也是受了时代影响具有了尊碑意识,形成这种尊碑的审美观是在避乱温闽期间,不过这个时候只是思想上承受了碑派理论主X,其实践上却尚未完成由帖入碑的转换,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在客游京师后。在承受了碑学的理论主X后,又在京师地利人文的环境中,与金石书友考究解疑,研习临摹,在此期间,看到了不少以前未见过的碑刻墓志,这些资料让他眼界大开。而在南方金石匮乏,是根本看不到这么多资料,所以赵曾刻一方“但恨金石南天贫〞印②,这说明南北方的差异,在京期间由于可以取法碑版的资料很多,可以提笔临之摹之,所以碑派书风的形成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 手札小行书笔法的“方〞与“折〞表现了碑派精神。
1,点画在本质上追求碑派的方硬和锋利
在赵之谦的手札行书中我们可以发现,横画起笔入纸的动作大局部是切进去的,这个起笔动作的是笔尖朝左上,直接以笔毫侧面切入纸面,然后向右行笔,在行笔过程中,笔锋,笔肚兼用,在收笔时稍作转锋动作,顺势往右下方提出而不作顿笔动作,形成一个与起笔处同样有如刀刻而成的斜切面,就这个切面形成的方笔,参照的是北碑的造像用笔。如果横画完了以后,还有其它笔画需要有一个转折动作,他不同的是在转锋不直接转下而是朝右上方挑出,横画中较长者往往带有弧形,这是手腕在行笔过程中造成的,虽然是生理造成的,但为左下角向右上角伸展的字型奠定了根底,所以我们看赵这谦的小行书中字体多宽扁,有的字型甚至更为夸X,这种扁势受魏碑的开X宽博的影响。
word
word
3 / 11
word
竖画也一样,也是侧锋起笔,收笔也大多数侧锋尖收,有的是右下出锋,收笔也形成一个斜面,其形状像由刀刻而成,撇画起笔如同竖画,只是在收笔时重按形成肥笔,显得厚重,有时也顺其伸展出去,有种开X感。
捺画的含蓄写法 “三角状〞简洁又厚重,与龙门造像中题记的点很相似,但赵之谦的点画形状不一,有时外轮廓线有是弧线,有的是直线,但用笔是一样的,都是笔尖直接切入纸面,然后稍作逆锋提出,形成两头尖尖的样了,这种笔法在南帖里是很少的见,只有北碑里有,赵之谦的行书里是很多这样的笔法,这就说明了赵的行书笔法来源于魏碑。
赵之谦手札小行书中的斜钩与南帖的钩要稍作顿挫不一样,一律都是顺锋平推而出,这样的表现与在《龙门二十品》刀刻感有着同样的审美标准,所以说小行书钩画刀刻味的用笔出自魏碑。
2,使转中具有以笔摹刀的“装饰性〞。
在赵之谦的手札小行书中转笔少而折笔多,折笔多一方面是因为书写速度快造成的,但有些折笔不是速度问
赵之谦手札行书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