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说《心经》
如果你是一位诗人,你将会清楚地看到,这张纸里有一朵云在飘飞。没有云就没有雨;没有雨树木就不能生长;而没有树木我们就不能够造纸。云对纸的存在来说是必要的。如果没有云,也就不可能有这张纸了。所以我们可以说,云和纸是互即互入的。"Interbeing"(互即互入)这个词,字典里找不到,但是如果我们把"inter"这个前缀与"to be"这个动词连接起来,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动词"inter-be"。没有云,我们就不可能有纸,所以我们可以说,云和纸是互即互入的。
如果我们再深入地观察这张纸,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阳光。如果没有阳光,森林就不可能生长,事实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生长。没有阳光,就连我们也不能生存。这样,我们就知道,这张纸里也有阳光。纸和阳光是互即互入的。如果我们再继续观察,我们还会看到伐木工人,是他们把树砍倒,并送到造纸厂去,使它变成纸的。我们还可以看到小麦。我们知道,如果每天没有面包吃,伐木工人就没办法活下去,因此制成面包的小麦,也存在于这张纸中。同样地,伐木工人的父母也在这里。当我们用这种方式去观察的时候,我们看到,没有所有这些事物,这张纸就不可能存在。
再深入地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也在这张纸中。这是不难明白的,因为当我们看一张纸的时候,这张纸就成为我们的想(perception)的一部分。你的心在这张纸中,我的心也在其中。所以我们可以说,一切事物都在这张纸中。你无法指出一样东西不在这张纸中时间、空间、泥土、雨水、土壤中的矿物质、阳光、云彩、河流、热量。每一件事物都与这张纸共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字典里应该有"inter-be"这个词的原因。存在(to be)是互即互入的存在(inter-be)。你不可能独自存在,你不得不与其它每一件事物互即互入地存在。这张纸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它每一件事物存在。
假设我们试着把每一个因素还原到它的本源。假设我们把阳光还给太阳,你认为这张纸还有可能存在吗?不,没有阳光,任何事物都不能够存在。如果我们再把伐木工人还给他的母亲,那么我们也同样不可能有这张纸。事实是,这张纸完全是由非纸的因素构成的。如果我们把这些非纸的因素还源到它们的本源,那么纸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了。没有非纸的因素,如心、伐木工人、阳光等等,就没有纸。不管这张纸有多么薄,它的里面却包含了宇宙中的每一件事物。
但是《心经》讲的却似乎与此相反。观世音菩萨告诉我们,诸法皆空。让我们再进一步来考察一下。
空掉了什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菩提(bodhi)的意思是觉悟,萨朵(sattva)的意思是众生,所以菩提萨朵(bodhisattva)的意思就是觉悟的众生。
我们大家有时候是菩提萨朵(觉悟的众生),有时候不是。观音是这部经中菩萨的名字。观音是观世音的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观世音菩萨送给我们的一份殊胜的礼物。在中文、越南文、朝鲜文和日文中,我们分别把他的名字翻译成观音、Quan Am 或者 Kannon,它的意思是寻声救苦。在东方,有很多佛教徒向他祈祷,或者称念他的圣号。观世音菩萨之所以能够送给我们无畏的礼物,因为他自己已经超越了恐惧。(有时候观音现男子身,有时候现女人身。)完美的智慧(即彻悟,Perfect Undersdanding)就是般若波罗蜜多(pra
一行禅师说《心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