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生命观摘要: 庄子生活在一个无道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 庄子把保全生命放在了第一位。面对人世间的险恶与困境, 庄子不是选择进入, 而是选择了退让。他把不争做为立世的基本手段, 把心灵的纯洁与宁静作为生存基本技巧, 把追求道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为此, 庄子主张先从克制物质欲望入手, 顺应自然和天道, 用自己自适恬淡的心境来化解人间的无奈与痛苦, 从而超越现世的苦难, 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关键词:生死转化;心斋;顺应;无用一、从人间世之难、不得已之苦说起 1 、人间世之难在庄子看来,人世间有两类无法逃避的关系,一类是血缘关系, 另一类是政治关系,这是生而为人的命运。“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 其一义也。子之事亲, 命也, 不可解于心; 臣之事君, 义也, 无适而非君。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庄子正因为正视了人的命运, 才没有选择像伯夷,叔齐那样去逃避世界。因为无论怎样去世、遁世,都无法摆脱作为人的影子。正如子贡评价隐者那样:“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人如果放弃大伦——君臣、父子关系就意味着不配做人, 从而与鸟兽同类了。庄子接受人的这种命运是不同于儒家的。儒家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庄子则认为在一个无道的世界里, 一个人去拯救无道之世,只能招祸杀身。《人间世》一开始就写到了卫国暴君的形象:“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若蕉,民其无如矣。”国君暴戾,一意孤行, 民如草芥。楚狂接舆的歌声更是道出了当时世道的昏暗与险恶:“方今之时, 仅免于刑焉, 福轻于羽, 莫之知载; 祸重于地, 莫之知避。”像颜回这样想用仁德去说服暴君施行仁义之治的人, 庄子明确表示反对:“而强以仁义之绳墨之言述暴人之前者, 是以人恶有其美也, 命之曰菑人者,菑人者,人必反菑之。”不仅救不了他人,反倒成了众矢之的。现世的黑暗已到了无法拯救的地步, 人们生存的艰难可想而知。 2 、不得已之苦生而为人, 本身就是“不得已”的选择。既作为人, 就要体现作为人的价值,所以人的身上所背负的责任又何奇多也——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兄弟之情等。但其中最难的莫过于处理君臣关系了。伴君如伴虎,事君虽险,但因职责所在却又不得不去履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就是“不得已”。《人间世》中有两个“不得已”的代表人物——叶公子高和颜阖。两人的困境都是来自于政治责任与保全性命的矛盾。叶公子高作为一名使者, 将要出使齐国, 身为使者,他的难处是“传两喜两怒之言”,“两喜必多溢美之言, 两怒必多溢恶之言。”“事若不成, 则必有人道之患, 事若成, 则必有阴阳之患。”无论事成于否, 他都觉得对于自己的身体会有伤害。他刚接受命令,就已感到“朝受命而夕饮冰,内热矣!”但身为臣子, 为国君效忠是应有的责任。颜阖作为太子傅, 他所辅导的太子“其德天杀”,生性残忍,只知责人,不知己过,“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于己于国都难于承担,抉择的艰难让他只能在生命的边缘线上游走。在今天看来, 庄子对“不得已”之苦的体认, 是对当时社会生存状况的反思, 是对无道世界的游离与反叛。在这种反思、游离与反叛的竞逐中, 庄子将以异于常人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自已对道的追求。二、庄子生命观的表征 1 、生命至上观庄子生活在战国诸侯争霸时期, 天下大乱、礼坏乐崩、生灵涂炭。当人的生命与物质诱惑发生抵触时,
庄子的生命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