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委文件成委发[2004]11 号——————————★——————————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 2003 年- 2020 年) 》的通知各区(市)县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级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现将《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 2003 年- 2020 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 2004 年2月 12日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 2003 年- 2020 年) 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优化工业布局, 促进产业有效聚集, 调整产业结构, 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加快成都工业化进程, 实现工业新跨越, 特制定《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 2003 年- 2020 年)》。第一部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历史回顾建国以来成都市工业布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由国家投资在现成华区、锦江区的城市东郊和青白江区布局建设了电子、机械、冶金、化工工业生产基地, 初步奠定了成都市工业发展的基础。第二阶段, 6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的“三线”建设时期,以军工企业为主的一大批工矿企业相继迁建成都, 进一步扩大了成都市工业的分布范围,带动了城市及县域工业的发展。第三阶段, 80 年代中期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工业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 大批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到内地投资的沿海企业不断涌现, 城区工业企业开始外移, 县域工业比重大幅提高, 使工业呈现出多点分布, 快速发展的格局; 逐步形成的各类工业园区吸纳了大量的工业企业,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载体和增长极。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成都工业经过建国以来 50 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已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到 2002 年, 全市共有各类工业企业 31000 多户,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47 0 户, 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 含汽车)、医药、食品( 含烟草) 为主导产业的涉及 38 个行业大类、 800 多个行业小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 598 亿元,占全国的 % ( 规模以上占 1%), 占全省的 % ( 规模以上占 %), 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列第 5位( 规模以上列第 10位), 在西部城市中列第 2位。全市工业对 GDP 的贡献率达到 36% , 对全市税收贡献率达到 52% , 人均 GDP 达到 1961 美元。按国际通行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 成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经济已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从产业结构来看,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 、医药、食品(含烟草) 等产业已形成一定比较优势。 2002 年, 四大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 % ;医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建材、皮革、烟草、印刷等 11 个行业占全省同行业的 50% 以上;电子、医药、机械、印刷等行业占西部地区同行业的 20% 以上。机械制造业为重庆的 44%, 电子信息业、医药业与西安相当, 食品业为重庆的 倍、西安的 倍, 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稍弱于重庆; 医药、印刷、饮料、烟草、木材加工等行业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列前 5 位。从分布格局来看,城区和近郊地带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区域。五城区和高新区工业户数占全市 % ,工业增加值占全市 %; 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温江区、新都区、双流县、郫县、等6 个近郊区县工业企业户数占全市 % ,工业增加值占全市 36% ; 其余 8 个远郊区(市) 县工业企业户数占全市 % , 工业增加值占全市 % 。大中型骨干企业,主要集中在城区及近郊区域。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 、医药、食品(含烟草)四大主导产业在各区(市) 县均有分布。从工业开发区建设来看, 各区(市) 县均建有不同规模的工业开发区。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成都市加快了工业开发区的建设, 截止 2002 年末,各种工业开发区达 116 个,其中国家级 2 个, 部省级 25 个,市级 2 个,区(市)县级 52 个,乡(镇)级 35 个,此外各区(市) 县还有大大小小的一些工业点。从工业布局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看, 既有企业和科研院所合理分布、集中发展的成功经验,又有过于分散、盲目布点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经济的发展, 我市的工业分布现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要求, 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业区域分布结构不合理,大中型骨干企业分布在城区较多,使城市功能的发挥和工业企业发展的矛盾日益
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