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住宅区的构成与认识住宅区住宅区住宅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住宅区的构成住宅区包括住宅、道路、绿地, 以及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商业、体育、服务、教育、管理等内容。住宅区的类型与规模住宅区的类型与规模——规模——分级 1 )居住区: 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3-5 万) 相对应, 配建有一套较完整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 )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 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1- 万) 相对应, 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 )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 指被小区道路分隔,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1000-3000 人) 相对应, 配建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住宅区的分级与构成关于社区构成社区的四个条件 1 )一定的社会关系 2 )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3 )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4 )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住宅区规划与社区规划住宅区的规划设计要求 1 需求层次理论 1954 年,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 )在《动机与个性》中提出了“需求层次”学说: 1 )需求金字塔构成模型 2 )人的需求的产生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2 规划设计要求 2-1 方便利用规划手段,使设施配置和空间布局在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的生理承受范围之内。 1 )配建要求:居住(小)区中与人口规模对应,并与居住(小)区同步规划、同时投入使用的服务设施的多少。配建水平通常以千人指标计算。 2 )千人指标千人总指标:指每千名居民拥有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千人分类指标:指每千名居民拥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千人(分项)指标:指每千名居民拥有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 2-2 舒适在满足“方便”的条件下, 功能适宜、设计合理、绿化良好、施工精良, 从而使使用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具有舒适感。 1 )居住密度:单位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可用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建筑面积密度等指标表示。 2 )人均用地:总用地/ 总人口 3 )人均公共绿地:公共绿地/ 总人口 4 )各类室外活动场地面积与设施标准 2-3 卫生通过有效防治,保证室外绿地与活动场地的采光、通风、日照条件良好。 2-4 安全对防止火灾、地震、交通安全的考虑,以及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犯罪何保证人身安全。 2-5 美观 3 设计总体原则 3-1 社区发展原则 1 )适宜居住 2 )识别与归属 3-2 生态优化原则采取积极的规划设计手段,合理利用环境条件和先进的技术,营造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方便生活的生态型住宅区。 3-3 共享社区原则 1 )共享设施 2 )共享服务 3 )共享环境 4 )共同参与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 1 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与内容 1-1 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1 )按使用性质分(2 )按使用频率分(3 )按营利与非营利性质分 1-2 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 2 公共服务设施的定额指标 2-1 配建指标的控制住宅区配套公建的项目应符合规范规定的千人指标。并以千人总指标和分类指标进行总量的控制。 2-2 公共服务设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6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