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doc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
1 / 5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
导语:《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共有七首。这是第二首,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新声:新的乐曲。
关山:山川关隘,借指山川阻隔的征人故乡。
缭乱:纷乱。
边愁:远戍边塞的离愁别恨。
长城:借指边塞。
译文:
琵琶所奏的音乐已经换了新的了, 但是思乡之情却一直都没有变, 缭乱的边关愁绪无数倾诉,总也听不完,只有那秋月高高在上照耀着长城, 此景亘古不变。
简析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 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 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 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 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 而军中置酒作乐, 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 可以一言以蔽之, “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 征戍者哪个个不是离乡背井?“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 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 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
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 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 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 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 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 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 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 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