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俗话说: 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的传统音乐, 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的精华, 是民族精神的凝结, 是华夏子孙深刻在心中无法抹去的文化记忆。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需要我们去研究、发掘、弘扬。从哲学角度思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 有可能会出现全球文化单一化的危险。在西方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观有可能如潮水般涌进的情况下, 加强对中国自身传统的研究, 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就成为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而中国传统音乐又是传统艺术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新的世纪,我们要采取更积极、更开放的姿态, 大力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另一方面, 我们也要把我们民族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成果介绍给国际社会。中国传统音乐就主要方面看, 应属于汉藏文化圈范围, 但也受周边国家音乐的影响。如我国西北少数民族音乐中, 即有受伊斯兰文化, 甚至欧洲文化影响者( 维吾尔等少数民族, 信奉伊斯兰教, 其音乐也与波斯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的俄罗斯族等, 其音乐也与欧洲音乐有更多的共同之处) 。我国的传统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或文人音乐等不同社会层面。譬如说宫廷音乐, 由于它属于统治阶级的礼仪、制度的一部分, 随着朝代的变迁, 新立制者往往废除前朝的礼仪、乐制等, 所以许多宫廷音乐, 今天已不复存在, 但其中的某些乐曲, 已随着沦落的宫廷乐师流向民间。所以尽管人们不一定直接接触到宫廷音乐, 但仍然可以在其他音乐层面间接感受到音乐历史的进程。又如寺庙音乐, 无论是土生土长的道教音乐, 还是从外域传来的佛教音乐等, 出于向民众布教的需要, 其音乐必定要尽量接近民众,因而就大量运用了民间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的题材大体可以分为: 民歌、曲艺、歌舞、戏曲和器乐曲等五种大的主要类型。其中由于器乐曲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最为普及。器乐曲主要是指中国民间器乐的合奏音乐, 如:吹打乐,锣鼓乐,弦索乐,丝竹乐等。像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州弦诗等, 都属于丝竹乐类的再划分, 此外还有大量民族器乐独奏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 其不同音乐体裁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又各自不同。近半个世纪以来, 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往往以政治为标准。在这种文化价值观的主导下, 古代宫廷音乐被作为" 封建" 音乐文化的象征而受到贬低,在否定其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否定了它的音乐艺术价值。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说的包括民间音乐在内的所有中国传统音乐,都是古代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遗存。假如我们拋却政治偏见, 就音乐的艺术标准而言, 应该说, 古代宫廷音乐曾经作为官方扶植的国家正统和主流音乐文化, 它在艺术方面必定是代表着一个的。曾侯乙墓编钟向世人所展现的先秦音乐文化的辉煌、" 二十四史" 中乐律志所记载的历代宫廷音乐的繁荣等, 不正是当今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封建音乐文化的最高典范吗?因此可以说, 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高艺术成就的传统音乐的消亡, 事实上就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萎缩的标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萎缩的另一表现, 就是存活至今的另一部分传统音乐在当代音乐文化中处于边缘地位。由于古代宫廷音乐的消亡, 存活至今的中国传统音乐, 主要是汉族的民间音
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