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沧浪诗话》的“兴趣说”.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沧浪诗话》的“兴趣说”内容摘要:严羽以“兴趣”作为诗歌的最上乘境界, 认为盛唐诗歌的创作实践具体表现了这种艺术美的理想境界,因此提出学诗当“以盛唐为法”。严羽又以“悟”为诗歌的“当行”、“本色”,指出诗歌创作与禅宗的悟道有相似之处,诗道亦在妙悟。在《沧浪诗话》一书中,严羽以“兴趣”为统摄与灵魂,将其“妙悟”、“以盛唐为法”的诗学理念巧妙地统合建构在一起,为学诗者指出了一条通向诗国的大道。关键词:严羽;兴趣;妙悟;以盛唐为法严羽《沧浪诗话》从审美角度出发,针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议论为诗”之弊,标举出一种诗美境界,他称之为“兴趣”。严羽用“兴趣”概括盛唐诗的风格特色,实为一种创见。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唐诗代表了古代诗歌的最高典范。针对宋人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的弊病, 严羽提出诗歌要“以盛唐为法”,标举“盛唐气象”。他说:“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这里的“意兴”其实就是“兴趣”。诗有“兴趣”就是要它传达出一种生发于而又超越于语言文字的美,无工可见,无迹可求,却又韵味无穷,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享受。一“兴趣”内涵之释义在中国传统诗论中,以“兴”论诗,以“趣”论诗时有所见,但将“兴”、“趣”粘合在一起,却是严羽的独创。朱自清先生说:“兴趣的兴是比兴的兴的引申义,都是托事于物,不过所托的一个是教化,一个是情趣罢了。”这一表述不仅确切地勾勒出兴义的演化轨迹,而且明示了“兴趣”的“兴”是从诗歌艺术特征方面而言的,与钟嵘所言“兴”之涵义基本一致。“‘趣’应该就是‘味’的意思。”合而观之“兴趣”可以说是情兴与趣味的结合体,特指那种揉合了诗人主观情趣的深永不尽的诗性韵味。在言“兴趣”之前,严羽首先说了一句“诗者,吟咏情性也”,这句话我们尤其不能忽略,一些学者也多注意到两者的相关性,并以此入手,分析其与兴趣的内在联系。作者所谓的‘兴趣’应该并不是泛指一般所谓好玩有趣的‘趣味’之意,而当是指由于内心之兴发感动所产生的一种情趣,所以他才首先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之说,便因为他所谓的‘兴趣’,原是以诗人内心中情趣之感动为主的。”在弄清“吟咏情性”与“兴趣”的关系后,我们须探究“兴趣”究竟所指为何,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是借用禅家语来比喻“兴趣”。兴趣就如同羚羊将双角挂在树上,令猎狗无踪迹可寻一般。单看此言不免会有一种玄虚之感,严羽认为“: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所谓“不涉理路”就是不要生硬枯燥地说理,要“尚意兴而理在其中”“;不落言筌”即是不要留下语言文字的墨迹,而应“但见性情,不睹文字”。据此,我们可以推论出,兴趣应是指诗歌将词、理、意兴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的和谐状态。这种诗歌可以使人体验到一种浑成深厚、完整如一、不可肢解的诗意美感,“你可以目睹它、意会它、感叹它,但你却无法用确切的语言‘落实’它、‘确定’它、‘砸死’它”。这种“可以目睹而不可求实”的冥漠恍惚之境给人以不可以知解求的微妙情感体验,从而相应地产生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殊审美效果。严羽的“兴趣”说触及了对诗歌本体的深刻探讨,他注意到诗歌有自身独特的对象,严羽将之称为“别材别趣”,即诗歌有别样一种材料,光靠书本学问是不行的;又有别样一种趣味,它与逻辑说理不相关涉。严羽拈出“

论《沧浪诗话》的“兴趣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