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开展“十一五〞规划
国防科工委
目 录
序 言
一、指导思想
二、开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增强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全面完成科研生产任务
〔二〕启动并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带动科技跨越开展
〔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
〔四〕加快空间技术开展,提高业务效劳能力
〔五〕积极拓展空间应用,提高航天产业开展能力
〔六〕持续开展空间科学研究,扩展人类认知领域
〔七〕加强行业管理,营造有利于航天开展的良好环境
〔八〕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加强航天先进文化建立
〔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
序 言
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航天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高技术产业。开展航天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十五〞时期,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航天科技工业根底和研发能力大幅提升;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取得快速开展,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突破,月球探测工程进展顺利;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航天为我安、科技开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奉献。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开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确定了在本世纪前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济建立安、科技开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对航天的开展提出了新要求。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开展规划纲要〔2006-2021年〕?等相关规划制定,明确了“十一五〞时期航天开展的指导思想、开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航天未来五年开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指导思想
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开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开展的“四个坚持〞为指导,以满足经济建立和安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统筹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全面协调开展,推进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效劳型转变,着力提升航天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扩大航天产业规模,切实加强航天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立,推进航天开展模式、体制机制、能力水平、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转型升级,发挥航天对国家科技开展、社会进步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推进航天事业为全面建立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效劳,为与开展效劳。
二、开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业务效劳能力、产业开展能力等显著提高,经济总量和效益显著提升,调整改革、行业监管、人才队伍建立与文化建立取得重要进展,重大科技工程取得突破。根本满足经济建立安、科技开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二〕具体目标。
——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立模式实现由任务型向任务能力结合型转变,提升产品科研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及质量与可靠性,降低生产本钱,缩短研制周期,全面完成产品研制生产任务。
——自主创新能力。航天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以航天重大科技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集成创新成果;一批航天前沿技术、根底技术研究取得成果,并到达;突破航天产品高可靠、长寿命和卫星有效载荷等关键技术。
——业务效劳能力。初步建立长期稳定、可靠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系统,较为完善的卫星通信播送系统以及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初步实现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效劳型转变。运载火箭可靠性与发射适应性进一步提高。
——产业开展能力。航天制造业总体水平得到提升;初步建成天地统筹、地面协调的卫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空间应用水平和效益显著提高;卫星运营效劳与发射效劳、对外贸易效劳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展通信、导航、遥感等卫星及其应用,形成空间、地面与终端产品制造、运营效劳的航天产业链,产业构造进一步优化。
——重大科技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等重大科技工程相继启动或继续实施,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群。
——空间科学研究。形成较为完备的,地基与天基研究协调开展、互为支撑的空间科学研究体系。在天文观测、行星际探测、微重力和空间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调整改革与行业监管。继续推进航天科研院所和企业体制机制改革,使科研生产布局趋于合理,投融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公布国家航天活动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制定国家宇航级标准。
——人才队伍与文化建立。到“十一五〞期末,航天科技工业从业人数总体稳定,高素质人才队伍建立进一步加强,人才构造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总量占职工总人数比例到达4
航天发展西安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