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方言区人学“轻声”》.pdf<'It教育· 大众文艺苍南方言区人学“轻声”施小惠(浙江省苍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浙江苍南县 325800) 笔者是一位普通话口语教学工作者,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口语教学工作已有数年,教学过程中每每教到“轻声”这一环节, 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原因是浙江方言,尤其是苍南方言中几乎没有轻声词,在说话的语流中形成的轻重音模式与普通话也不一致,因而缺乏相应的轻声语感。对于温州苍南县方言区的人来说,轻声难就难在:一是读不准,因为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大多轻声词来自北方人的口语习惯;二是认不清,普通话中除了规律性较强的轻声词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缺乏规律性的, 所以给识别和记忆带来一定困难,再者,动态语流中的轻声问题也非常难以把握,我想就这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轻声的语音特征轻声并不是普通话中与四声并列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在一定条件下的音变。在具件条件下,本来有自己本调的音节读成了又轻又短的调子,称为轻声。如在“头脑”这个词中“头”的调值是35,可是在“石头”这个词中,“头”就读成了轻声。轻声的语音实验证明,轻声并不单纯是音的强弱问题,而是语音四要素综合变化的结果。轻声在物理属性上主要表现为音长变短(实验证明时长缩短是轻声的主要特征,后字读轻声的时长比后字读去声的时长平均约缩短45%),音强变弱,其音高受前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而不太固定。普通话的四种声调都可以变读为轻声,例如:眼睛、木头、桌子、力气。轻声的音高模式具体可分析如下: 阴平+轻声读2度,有降势:玻璃、桌子、风筝; 阳平+轻声读3度,有降势:黄瓜、毛病、糊涂; 上声+轻声读4度,短而平:嘴巴、扁担、点心: 去声+轻声读l度,有降势:骆驼、困难、胖子。在阴平、阳平和去声后的轻声调型,一般有明显的降势, 而在上声之后的轻声调型一般是短促的半高平调。特别要注意的是:上声后面的轻声字原调是上声,则有不同的念法。一种是前字变成半上(21),后字轻读为4度;如:奶奶、耳朵、椅子(21+4):另一种是前字变成阳平(35),后字轻声读4度, 如:指甲、打手、想想(35+4)。理解了轻声的语音特征,对于我们掌握轻声的发音要领有很大的帮助。轻声的声学特征主要是音长的短促。轻声的发音不仅省时,也省力,是弱读字音。所以在发轻声时,要有音识地减少轻声字的发音能量。轻声的时长缩短没有统一的模式,一般要根据语速、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二、轻声音节的识别和记忆普通话以北方话的基础方言,轻声词的频繁出现,不少是北京人的口语习惯,所以南方人(尤其是苍南方言区人)缺乏轻声的语感,加之轻声词数量的不确定性,给识别和记忆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要在掌握轻声音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尤其是规律性不强的轻声词。(一)规律性较强的轻声词有规律可循的轻声词包括语气词,动名词重叠的第二个音节,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方位词、趋向动词、个别量词、名词的后缀。这类轻声词使用频率比较高,一般有比较明显的标志或特征,掌握起来较容易,关键是要区分常例和特例。如:“啊”放在句尾读轻声,可它处在句子开头则是叹词,不念轻声;、名词重叠的第二个音节,基本上念轻声,可重叠名词中含有“每一”之意的就不读轻声,如:人人、天天、时时等;、趋向动词数量虽然有限,但在语流中的出现非常频繁,应该特别引起重视。。如: 桌子、儿子、花儿、月儿、石
《苍南方言区人学“轻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