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调和论研究中文摘要 I 色彩调和论研究中文摘要色彩调和迄今为止还是色彩学的难题之一。色彩调和 1是英语Color Harmony的译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有秩序,协调和谐地组织在一起,能使人心情愉悦、欢喜满足的色彩搭配。色彩调和论是通过色彩的调性和关系,探寻美之本质的学问。色彩调和论研究的宗旨是试图从美的本质,研究色彩搭配的普遍原理,这一直是诸多色彩学家非常关注的问题。色彩调和论研究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利用其思想方法、观点和规律, 即可以对色彩调和追根寻源,也可以论断,指导、分析、判断人们在具体色彩认知与实践应用活动中遇到的色彩调和问题与现象。人类对于色彩的认知与实践有数万年历史,然而,色彩能够称得上学科的历史却很有限,尤其是从科学的角度对于色彩调和进行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牛顿日光与三棱镜色分散的实验,从那时起人们才开始使用科学的方法对色彩进行研究和判断。19世纪初,英国生理学家杨 2和后来的德国物理学家赫姆霍兹 3提出了人类颜色视觉的生理理论,被称为杨-赫的“三基本色光论”,以及赫凌 4提出了红绿黄兰“四元色”学说之后,集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西方色彩调和论的端倪才开始逐步形成。当今世界现代色彩科学的研究与应用正在迅猛发展,以色彩调和理论为基础衍生而来的色彩体系化应用,似乎已经将色彩变成了一组组数字游戏。现代中国拥有被西方色彩专家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色彩消费与应用市场”,然而当代中国学术界对于色彩学科的研究还趋于表象和片段,缺乏综合的梳理和沉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色彩调和理论,因而在应用上也还没有形成自己成熟的色彩体系与应用方法。在以色彩调和理论为支撑的色彩应用领域,如服装、纺织面料、工业产品、建筑景观、室内 1参阅《色彩用语事典》,新纪元社,2009年版,147页 2托马斯·杨(Thomas Young,1773~1829 )英国医生、物理学家,光的波动说的奠基人之一 3赫姆霍兹(H. Helmholtz,1821-1894)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生物物理学家 4赫凌(Karl Ewald Konstantin Hering, 1834年-1918年)德国心理生理学家色彩调和论研究中文摘要 II 设计、家具、工艺品、印刷品、广告等领域的色卡代码标准化体系,正面临着美国 PANTONE、S色卡知识产权的垄断, 为此,我国要建立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色样加代码的标准化色彩体系,改变色彩研究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必须从色彩基础理论——色彩调和论着手进行深入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论文首先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论角度入手, 梳理西方近现代的色彩调和论的研究成果,从牛顿的七色光谱到歌德 1的色彩心理学、生理学研究;从谢弗勒尔 2的同时对比法则到赫凌 3的四色色环;从杰德 4法则到奥斯特瓦尔德的色彩调和论等等,追溯西方近现代色彩调和论诞生的历史背景、原因及其审美意义和局限性,理淸其色彩调和理论的产生、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主线,揭示其内在联系,为推进中国的色彩调和论研究及其色彩应用体系的建立奠定必要的基础。在论文的后半部分,也分析和介绍日本的色彩调和论研究成果。日本的色彩调和论研究虽然只有八十多年历史,但日本是一个擅长综合别国最新研究成果的国家,在研究西方色彩调和论基础上,日本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调和理论。在其应用层面上,体现为我们很容易从众多的设计产品中看出日本设计的风格,除了造型、工艺、质感等特点外,其色彩设计也有着鲜明的用色习惯及色彩表达方式,正是在其独特的色彩调和论基础上,才形成了日本特有的色彩基因密码,才将日本特有的色彩嗜好从形象上进一步系统化、体系化、数据化,并体现在其色彩应用和色彩管理的层面,构筑了适合日本本土人文环境的色彩体系,在具有普世意义的日本色彩调和理论指导下,形成了日本特有的色彩标准体系,其研究和应用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对于中国色彩调和论的研究方法,在本论中笔者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这里的“中学为体”就是将定性分析作为出发点,“西学为用”就是将定量分析作为超越与突破的必要条件。所谓“中学为体”,就是寻找根植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之上,真正代表我们自己文化特性的研究方向,因为定性分析、综合至理本来就是中华民族在认识论上之所长。所谓“西学为用”,则需要充分汲取国外先进的研究经验,深化和拓展中国特色色彩调和理论的同时,形成具有科学性的色彩应用发展目 1歌德(Johann WolfgangVon Goethe ,1749年-1832年)文学家、诗人、自然科学家、色彩理论家和政治人物 2谢弗勒尔(Michel Eugène Chevreul,1786-1889年)法国化学家,色彩学家 3赫凌(Karl Ewald Konstantin Hering,
色彩调和论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