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一节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四节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第五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发展
第一节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纳克斯的理论
麦克道格尔和肯普的理论
纳克斯的理论
基本观点
资本跨国流动最直接的动机是利润,而且是产业资本的利润
引起跨国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是产业资本
局限性
只解释为通过借贷进行跨国资本流动的
没有把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区分开来
麦克道格尔和肯普的理论
局限性
仍然没有区分;
没有阐明资本流动的方式;
没有谈及投资者
没有提及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
产生的背景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1>. Hymer)
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International Operational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中提出
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第一次论证了外国直接投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金融资产投资
垄断优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独立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开始形成
垄断优势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
基本观点
这一理论主要是回答一家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 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企业的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或根本原因。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的的市场不完全性为对外直接投资打开了大门。如果产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运行是完全有效的,则对外直接投资就不可能发生,对外直接投资是市场不完全的副产品。
垄断优势理论
1、市场的不完全性
市场不完全理论的核心基于一种假设:企业具有全球区位经营观念。在市场完全的条件下(即市场具有效率,信息不产生费用,没有贸易障碍,市场主体完全公平竞争),国际贸易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根据比较利益原则从事进出口活动。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市场是不完全的,这种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为对外直接投资打开大门。市场的不完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垄断优势理论
(1)政府政策干预经济造成的不完全性
①关税、进口限额和其他非关税贸易限制。例如,对进口商品的管制等。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这些限制因素对企业在被保护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出口)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②税收(赋税)。对外直接投资可产生于两国税法的不同。如果母国税法允许国外投资利润递延交纳,将有利于企业在国外的对外直接投资。例如,子公司的利润实际汇回到母公司时才向所属母国交纳所得税。
③政府其他管制。例如,价格管制、利润管制、反托拉斯法等。(东道国不管制)这些管制促进国内企业纷纷到世界各地开办企业。
垄断优势理论
(2)自然产生于(产品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
这种“非自然”和自然的市场不完全性严重地阻碍了国际贸易,减少了贸易带来的益处,从而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代替了自由贸易,对外直接投资代替了商品和劳物的进出口。
垄断优势理论
2、垄断优势
这种垄断优势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
垄断优势理论
(1)知识资产优势
技术优势包括产品开发和更新能力、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等。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拥有的先进技术相适应,跨国公司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总结出一套优越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技术经验,对生产经营活动实行高效率的管理和控制。雄厚的资金实力、信息优势,大型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信息灵通。总部可以根据新的经济信息,随时作出决策。国际声望大型跨国公司历史悠久,声名显赫,其产品更容易打入国际市场。有独立的销售网络,有自己独立的销售系统,而且与国际包销商有长期固定的业务,对销售渠道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垄断优势理论
(2)规模经济优势
这是指跨国公司在某个工厂的规模经济效益挖掘已尽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企业经营数量来减少单位经营成本,获取多厂经营规模节约收益。而当国内市场的容量不足于容纳最大限度获取多厂经营收益的工厂数量时,企业通过向外扩展来开拓新的市场范围,其产品单位成本比本地企业的要低。
垄断优势理论
评价
1. 积极影响
突破了从资本流动的角度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分析模式
把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明确地区分开来
研究基础是战后美国制
第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347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