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一页,本课件共有27页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27页
14原子环大环内酯 16原子环大环内酯
大环内酯环示意图
AS:氨基糖 NS:中性糖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第三页,本课件共有27页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阿奇霉素
红霉素
克拉霉素
第四页,本课件共有27页
第二代:半合成(新)大环内酯类 14元环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地红霉素 氟红霉素 15元环 阿奇霉素 16元环 罗他霉素、米欧卡霉素
第三代*:半合成大环内酯类 酮内酯(Ketolide):Telithromycin(泰利霉素)
吉他/乙酰吉他霉素;交沙霉素
第一代:天然大环内酯类
14元环 红霉素 竹桃霉素
16元环 螺旋/乙酰螺旋霉素;麦迪/乙酰麦迪霉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类
第五页,本课件共有27页
抗菌作用 速效抑菌药
第一代
G+菌(需氧)、G-球菌、厌氧球菌—强大
G-杆菌:部分(军团菌、嗜血/百日咳/弯曲杆菌)—良好
多数G-杆菌——无效
支原体/衣原体/非典型分枝杆菌/弓形虫—抑制
第二代 扩大抗菌谱,增高了对G- 的抗菌活性
第三代* 提高抗菌活性,对前两代耐药者仍敏感
一、抗菌作用及机制
第六页,本课件共有27页
抗菌机制
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抑制转肽作用(16元环)
抑制肽酰基-tRNA 移位(14元环)
促使肽酰基-tRNA解离(某些)
第七页,本课件共有27页
大环内酯类抗菌机制
第八页,本课件共有27页
本类抗生素间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亦可同时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链阳菌素类耐药(macrolides- lincomycins-streptogramins resistance,MLSR)
链阳茵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是从大量链霉菌中提取的普那霉素半合成衍生物,对治疗G+菌多重耐药引起的感染起了很大作用。
耐药机制:
•靶位的结构改变 诱导型或组构型甲基化酶
•产生灭活酶 酯酶、磷酸化酶、葡萄糖酶、
乙酰转移酶和核苷化酶等
•摄入减少及外排机制
二、耐药性
第九页,本课件共有27页
三、药代动力学
红霉素不耐酸, 肠溶片或酯化物;新大环内酯类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度和组织细胞内药物浓度高。
广,各种组织和体液,可进入前列腺并聚集在巨噬细胞。但难透过BBB。
红霉素主要经肝代谢,克拉霉素氧化成14-羟克拉霉素, 阿奇霉素体内不代谢
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主要经胆汁、克拉霉素主要经肾排出
第十页,本课件共有27页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