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是神经冲动传导得以实现的转化装置,突触传递则是神经系统中感觉、自主运动和学忆等生理活动的基础。
我国著名生理学家冯德培教授对突触的作用有过一段精辟的阐述:
即“在整个神经生物学中,突触及其有关的研究可以说是占据中心地位。因为神经系统基本上是信息加工系统,而信息加工要求神经元与神经元对话,这是通过突触进行的。”
一、 突触
第一页,共44页。
狭义的突触指的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形成的功能接触点。后来,随着突触形态学证据不断增多,其定义发展为: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机能上密切联系与结构上特殊分化的部位,它代表着解剖结构上特化的与生理机能上专一的传递兴奋和抑制的区域,即信息传递的特殊区域。
二、突触的概念
第二页,共44页。
现代的突触定义:
“两神经元之间或与感受细胞/效应细胞之间以及同一个神经元突起之间结构上特化的机能联系部位”。
二、突触的概念
第三页,共44页。
1. 根据突触结构和传递机制不同分类:
电突触——通过缝隙连接,借离子流(局部电流)为媒介构成电信号的直接传递。主要见于无脊椎动物,在脊椎动物大脑内,心肌和平滑肌细胞间也存在这种突触。
化学性突触——借化学递质媒介进行信息传递。根据其递质又可分为乙酰胆碱能、多巴胺能、谷氨酸能、GABA能突触等。
混合性突触——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面上,可有化学传递和电传递两种结构并存,称为混合性突触(mixed synapse)。
二、突触的分类
第四页,共44页。
2. 按照神经元接触部位不同,可分为:
轴—树突触:最常见,可以是轴突与树突干或树突棘相突触,多为不对称型,据认为是兴奋性突触。
轴—体突触:可为对称型或不对称型,但以对称型为多。
轴—轴突触:多在轴丘处或轴突起始处或轴突末梢部,大多具有突触前抑制作用。
树—树突触:具有双向极性,即构成突触的两个树突之间可以互相传递冲动。
二、突触的分类
第五页,共44页。
3.根据突触生理作用分类:
抑制性突触——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发生抑制性变化。
兴奋性突触——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呈现兴奋性(膜的去极化)。
二、突触的分类
第六页,共44页。
连接子
在可兴奋组织中,通过缝隙连接(gap junction)构成电信号的直接传递。
(一)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
三、突触结构
1. 结构:
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突触间隙极窄,约 2-4nm左右;突触前、后膜的 构造完全相等,无增厚,紧相贴附,突触前膜无突触囊泡。电信号的传递是通过连接子通道进行
第七页,共44页。
呈六角形,前后膜上各有一个半通道,每个半通道是由6个连接蛋白构成,突触前后膜上的半通道对接形成通道,通道外径2nm,。
连接子
第八页,共44页。
是哺乳动物神经组织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和突触间隙所构成,呈单向性传导。。
1. 突触前成分
主要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囊泡等组成。突触前膜通常是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在印染标本中呈棕黑色的环扣状,附着在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树突或轴突上。
(一)化学性突触(Electrical synapse)
三、突触结构
第九页,共44页。
2. 突触间隙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度因突触类型不同而异,约20nm。CNS中的突触间隙一般为10-30nm,神经-肌接头的间隙可达5-60nm。
突触间隙内有电子致密物质,主要作用可能是使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产生物理性连接,利于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可以通过胞饮方式从间隙中摄取某些物质。
第十页,共44页。
突触和突触传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