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来的中国戏剧研究史, 既可以理解为围绕戏曲本位观念而运转的历史, 也可以理解为不断超越传统、背离本位局限而前进的历史。如果说前一种理解有助于认识中国戏剧研究的特征, 那么, 后一种理解就有助于认识它的发展趋向和深远意义。实际上, 正是那种背离本位的外逸力量, 带动着整个学科圈向前发展。这种情况在学科成立初期就已经出现了: 在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吴梅《中国戏曲概论》那里, 系统的历史分析方法开始代替单纯的审美批评,。后来,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 考据学方法渗透到中国戏剧的各个品种, 以赵景深《宋元戏文本事》、冯沉君《古剧说汇》、梁乙真《元明散曲小史》等著作为代表, 分科研究成为一时风气。接踵而来的是高扬政治与社会批评的五、六十年代, 价值和思想倾向成为中国戏剧究的主题。这一时期还发生了一个重要的事件:1958 年, 任半塘先生的《唐戏弄》问世。它就让学术界重新面对了戏剧的本质, 同时重新认识了戏剧形态的多样性。近二十年来, 这种新趋势主要在两个方面得到了深人的发展: 一方面表现为理论的深人—对戏剧本质加以重新探讨, 成为戏剧研究的热点; 另一方面表现为研究方法的深人—利用田野资料而对戏剧的多元历史形态作比较研究, 成为新的学术兴趣和学术理想。在理论领域, 许多学者依据各自的研究成果, 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表演”这一戏剧的本质属性。他们或将戏剧的定义概括为“演员演故事”, 认为“演”是戏剧这种事物的“基质”和“内核”;1 或依古代曲论中的表演论, 确认注重“表演”是中国古代曲学理论的重要精神; o 或以“动作说”来解释戏剧的本体, 认为戏剧艺术的中心是演员的表演, 动作是构造“戏剧性”的根本因素;? 或把表演和叙事视为戏剧的两种属性, 认为中国戏剧为表演而叙事, 西方戏剧为叙事而表演, 并认为宋以来戏曲的结构原则依据表演场次的主次顺序( 宋金杂剧、院本)、歌唱音乐的宫调体式( 杂剧) 、脚色登场的断续形式( 南戏、传奇) 而存在, 究其根源皆在于“表演”使然。? 在另一方面—实证研究方面, 则出现了地方戏研究、民族戏剧研究异军突起的局面。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新风气有三项, 一是对滩戏及其类型的研究, 二是多民族文化视野中的戏剧起源研究, 三是戏剧形态和文化的比较研究。这些新风气的综合效果可以概括为对戏剧形态多样性的确认。例如, 在戏剧起源问题上, 以多元形态的比较研究代替一元进化的研究, 于是从历史角度确认了戏剧形态的多样性; 在戏剧品种研究方面, 以艺术与文化的比较研究代替单纯的现象描写, 注意探讨与之对应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于是从原理角度确认了戏剧形态的多样性。 1、《宋元戏曲史》以宋元戏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全面考察, 寻根溯源, 回答了中国戏剧艺术的特征,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形成, 中国戏曲文学的成就等一些戏曲史研究中带根本性的问题。全书共分十六章, 其主要内容简述于次。一, 第一章略 i 仑上古至五代的戏剧, 认为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最初肇源于上古巫现歌舞和春秋时代的古优笑谑。汉代有角抵百戏,其“总会仙倡”是“假面之战”,“东海黄公”则已是“敷衍故事”。至北齐的《兰陵王人阵曲》和( 踏谣娘》, 其形式都是“有歌有舞以演一事”, 这就成为后世戏剧的直接始源。唐代的歌舞戏和滑稽戏都很发达,“参军戏”则是此二者的“关纽”, 而且有了“参军”和“苍鹊”两种脚色。二, 第二至第七共六章, 着重阐述宋金戏剧的概貌。王国维认为宋金戏剧的结构“实综合前此所有之滑稽戏及杂戏、小说为之”, 其乐曲始有南曲、北曲之分, 此二者“亦皆综合宋代各种乐曲而为之者”。为此, 他特地分别写了《宋之滑稽戏》、《宋之小说杂戏》、《宋之乐曲) 这样三章。所谓“宋之滑稽戏”, 即指宋杂剧。王国维经过历史材料的排比后, 得出结论说: “宋人杂剧, 固纯以诙谐为主, 与唐之滑稽剧无异, 但其中脚色, 较为著明, 而布置亦复杂; 然不能被以歌舞, 其去真正戏剧尚远。”宋杂剧能变为“演事实之戏剧”, 实得力于“小说”。小说从“题目”、“结构”多方面助使“戏剧之发达”。而所谓“杂戏”如傀儡、影戏等, 也都是以演故事为主。所谓“宋之乐曲”, 指词、大曲、诸宫调、赚词等, 这些乐曲的成熟, 使戏曲的“曲”文创作, 有了可资利用的形式。王国维还考证了宋官本杂剧段数和金院本的名目。又将宋金杂剧、院本统称为“古剧”, 以与后世杂剧相区分。古剧的结构是: 正杂剧两段, 前有艳段, 后有散段。其剧中脚色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四人, 或加一名“装孤”以扮官吏。古剧剧目十分丰富, 而且肯定已有了“戏曲本子”, 但因剧本无存, 不知是否已是代言体的戏曲。基于此, 王国维作了这样的概括:“唐代仅有歌舞剧及滑稽剧, 至宋金二代而始有纯粹演故事之剧, 故虽
戏曲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