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长歌行 1. 长歌行(节录)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注释]: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 (xī):晒干。 :暖和的春天。 :恩惠。 :秋季。 (kū n)黄:枯黄色。 :同“花”。:年老。 :徒然。[今译]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赏析]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七步诗 2 .七步诗曹植(三国· 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注释]1 .釜(fǔ) :古代的一种锅。 2 .煎:煎熬,隐喻迫害。[ 简析]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 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 要想迫害曹植, 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 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前两句“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 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 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 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敕勒歌 3 .敕勒歌北朝乐府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1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 .苍苍:青色。[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 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 阴山下”,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 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 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 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 天野相接, 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 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 语奇如此, 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 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 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4 .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1. 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 项:颈的后部。 3. 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简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首句连用三个“鹅”字, 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 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次句“曲项向天歌”, 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 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三、四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