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以战止战的战场之鹰作者:张雄文(选自《战场上的粟裕》, 黄河出版社 2015 年5 月版) 他是一个标准的儒生, 师范出身, 闲静少言, 温文尔雅。“匪窜”经年,破军杀将,声名遐迩,令对手闻风丧胆却无半点“匪气”。他又是一个卓异的军人,年少从戎,自我参悟,却智谋百出,臻于化境,每计必中,算无遗策,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和《人民日报》里的“常胜将军”和“胜利的旗帜”。他无“匪气”却有“霸气”。一道道“粟令”破空而来,足以令地动山摇,风云变色: 粟令: 1 纵、 6 纵积极向东北攻击。粟令: 8 纵向横山芦山,向北打,一纵由大山场以东及北打。粟令: 1 纵所有机动部队及陶、王纵歼击 25 师,复浮山可放。粟令: 9 纵、 4 纵打扫战场,肃清残敌, 1、6 纵仍打 25 师。……于是,孟良崮上下刀丛闪烁,枪炮轰响,喊杀震天,山鸣谷应。麾下将领们急如星火, 争先鼓勇: 智将叶飞、韦国清在行动, 猛将许世友、王建安在行动,骁将王必成、陶勇也在行动……于是,蒋介石天旋地转、天昏地暗,引以为豪的五大主力之首、雅号“御林军”的整编 74 师灰飞烟灭,只有望空哀叹“空前的大损失”;一手创建、为之耗尽半世心血的老军长王耀武则捶胸顿足,悲鸣“有如丧父之痛”。不仅如此, 处于国共内战主战场的华东、中原, 他一直战胜攻取、攻城拔寨, 不断创造战役经典, 又不断刷新自己的经典, 遥遥领先同侪,迅速推动战局发展和结束,让和平的曙光更早地漫过地平线。战苏中, 击宿北, 攻鲁南, 取莱芜, 无坚不摧, 无往不胜。国共重新大打最为艰苦的第一年,他率领华中和华东野战军便登堂入室, 战果非凡,吸引蒋介石的嫡系精锐最多、消灭的嫡系精锐也最多。随后, 他一而再, 再而三“死谏”直陈, 改变中枢和毛泽东的既定决策, 在坦然接受的军令状规定期限 8 个月内, 以豫东、济南和淮海三战砥定中原; 之后跨长江、占南京, 夺上海, 最终与蒋介石惶惶不可终日的残兵败将隔台湾海峡对峙。枪炮声由此戛然而止,广袤大陆的和平也随之到来。他是当之无愧独领风骚的方面军统帅和主将。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他统率数十万大军奉毛泽东之令大踏步进退, 时南时北, 忽东忽西, 以少胜多、以弱击强, 将蒋介石号称 800 万之众的军队生生打掉了 245 万。这一战绩, 昂然独步于四大野战军之首,乃至超过了另一久负盛名的战将林彪。他赢得了对手深远的敬畏。蒋介石也算一代枭雄, 曾慷慨挥师, 北定中原, 纵横捭阖, 收拾军阀无数, 却无可奈何说他指挥的军队“训练最精, 诡计最多, 肃清最困难”。有“悍将”之称的整编 74 师师长张灵甫受蒋介石恩宠多年,平生睥睨同僚目无余子, 却难免畏忌于他, 说他用兵“狡猾异常, 常常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想不到的时候狠狠地咬你一口”。(魏白: 《三野十大虎将》,黄河出版社 1999 年3 月版) 或许冥冥中的预感,张灵甫还以“本师装备不适合山地作战”为由,向蒋介石请求调离华东,前往林彪的东北或彭德怀的西北战场。何处无山地?何处无劲敌?蒋介石犹豫未允之下, 张灵甫倏忽丧于他运筹帷幄之手,未成功先“成仁”,归西作古,抱恨终天。远比区区一师之长张灵甫更牛气的方面军级主将杜聿明, 因东北战场曾让中共宿将林彪两败四平, 一撤千里, 因病离开东北之际两人算是棋逢对手打个平手, 便明夸他人实为自夸地警告华北杂
粟裕:以战止战的战场之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