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谢氏人物、故事.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谢氏人物、故事震惊和困惑之余,提起手中相机,次日便只身前往法源寺后街。说起北京牛街附近的法源寺,几乎无人不晓, 1400 余年的历史,佛门圣地, 名人足迹,丁香牡丹,无不成为其名片。一墙之隔的法源寺后街却鲜为人知,甚至少有外人经过。而这里,在 700 年前,曾发生了一段感天动地的往事,把谢叠山的名字永远和法源寺连在了一起。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江西弋阳人,其与文天祥在南宋宝佑四年是同科进士,两人同样率兵抗元,同样义胆忠肝,以身殉国。他的散文格调高奇,气势磅礴,诗文朴素端正,沉痛苍凉。为人刚直不阿,出任考官时,曾出题以奸臣贾似道政事为问,得罪了权臣,诬以居行不法,谪居兴国。南宋咸淳中赦归,德佑初以江东提刑,知信州。此时元兵侵犯中原,谢枋得奋起率兵抗元,无奈兵败信州失守, 流亡福建山区,卖卜为生。谢枋得算命与众不同,他不取钱财,只收大米和草鞋。收取大米是为筹一日三餐。取草鞋是因其兵败后曾经发誓说: “不见南朝不着鞋! ”因此,谢枋得一直是身着麻衣,足蹬草鞋。南宋灭亡后,元世祖忽必烈求贤若渴,元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向其举荐宋朝遗民 22人,以谢枋得居首。但是谢枋得坚辞不受,并写下了着名的《却聘书》,其中引用太史公司马迁的名句“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以此明志。但是福建参政魏天佑急于求功,强行将谢枋得送入大都,迫其出仕。于四月一日到京,绝食数日而亡,以死表示了对宋室的忠诚。值得一提的是,谢枋得的妻子、弟弟、儿女等也多因忠烈或自尽、或被杀、或被捕入狱,可谓满门英杰, 谢妻李氏被专门收录于《宋史·烈女传》中。谢枋得在京的居住生活实际上只有短短几天,至元二十六年四月,谢枋得到达京师,到京后他寻问了死在这里的南宋谢太后的葬身之处和瀛国公所在,禁不住痛哭一场。不久悲愤交加的谢枋得就病倒了,迁往悯忠寺居住。在这里他见到居室壁间有孝女曹娥寻父投江的碑刻,不禁想起自己国仇家恨,无力回天的痛楚,悲从心生,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于是他决定以身殉国。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 年)谢枋得绝食而死。这段历史据《叠山先生行实》记载: “四月初一日至燕京,初五日死于悯忠寺(今法源寺)。子定之护骸骨归,葬于信州”。《宋史·列传一百八十四》载: “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 ‘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 ’留梦炎使医执药杂米饮之,枋得怒曰: ‘吾欲死,汝乃欲吾生耶! ’掷之于地,终不食而死”。明景泰七年九月,巡抚江西右佥都御史韩雍请求为谢枋得建祠,景泰皇帝令原籍官员每岁为其举行祭祀事宜,并与文天祥同赐谥号, “诏谥天祥忠烈、枋得文节”(《明史·列传六十六·韩雍》)、并“建祠于尽节之所”(《日下回眸》),供奉谢枋得和文天祥的塑像每岁致祭。 1988 年《北京名胜古迹辞典》也有对谢叠山祠的记录: ……明代在法源寺后街,江西会馆谢枋得殉难处建祠,现院内还有二层小楼一座,原供谢叠山和文天祥像,该处以被公布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宣武区有着大片的胡同四合院老街区老建筑,近年来在城市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也加快了脚步,拆迁的力度越来越大,全然看不出微循环所在。法源寺后街终于也贴出了长长的拆迁公告,从西砖胡同左转,心就凉了半截, 后街东口的左右的老房子已经被挑了顶子,院内一片狼藉,看来拆迁的动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迅速,我心中惦记着谢公祠的小楼,从报纸上看不出拆的状况,于是直奔

谢氏人物、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gs75869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