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课程小论文) 题目:从《波兰舞曲》鉴赏肖邦的爱国情怀学生姓名: 李大雷学号: 201 1 44212 1 授课教师: 周霞班级: 应化11— 01 重庆科技学院 2011 年 11月中国重庆从《波兰舞曲》, 全名弗雷德里克· 弗朗西斯克· 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 作曲家, 年少成名, 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 从六岁时开始学习钢琴, 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十六岁时加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 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 在国外度过, 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 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 bA 大调波兰舞曲》等; 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 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 小调奏鸣曲》等。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 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其一生不离钢琴, 被称为“钢琴诗人”。 1830 年被迫前往巴黎, 离开故国前夕, 老师送他一把波兰泥土, 肖邦至死存放身边。波兰于 1795 年亡国, 成为帝俄的版图, 1830 年发生独立运动, 由于革命失败, 肖邦就打消返回祖国的念头, 计划在巴黎开拓自己的天地,并帮助革命运动。 1835 年,肖邦曾前往德雷斯顿和莱比锡旅行,与孟德尔颂和舒曼结识。 1836 年和女文学家乔治桑( e Sand ) ,双双坠入情网,不久肺病恶化,于 1838 年与乔治桑一起到马约卡岛静养,後来两人又在巴黎和里昂同居。 184 7 年双方因意见不合而劳燕纷飞, 结束了这段历史上著名的恋情。 184 8 年抱病到英国旅行演奏,次年回到巴黎後不久,因肺结核不治去世, 享年只有三十九岁。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 肖邦的主要代表作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叙事曲》、四部《谐谑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兴曲》等等。《英雄波兰舞曲》是一首充满战斗力量和英雄气概,以“英雄”而著名的波兰舞曲,作于 1842 年。但是,在我看来,即便是从惊心动魄的英雄舞曲中,我们依然能看到一悲情的肖邦。当时的波兰正处于内忧外患,水深火热之中:国内政局动荡,波兰人民的正常生活毫无保障; 毗邻的俄国又虎视眈眈, 随时准备大举压境。虽然, 此时的肖邦远在法国, 但他的亲人朋友仍在波兰。对于爱国并且富有历史责任感的他来说,只能通过将作曲的钱寄回国内, 支持国内的革命力量。当然, 这样做远远不够, 他还通过他的最爱——钢琴,来表达他的愤懑。于是,许多传世之作横空出世。我觉得, 肖邦在激情中还表达了他的悲情。是的, 肖邦是悲情的, 即便是在激动人心的《英雄波兰舞曲》中。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身体欠佳,众所周知,肖邦长期受病痛折磨。还因为,他无法回到祖国,与大家一起战斗。即使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对他姐姐说:“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我
音乐鉴赏小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