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遥感导论课程试卷10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电磁波通过大气层地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3、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4、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5、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
1、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2、可见光、红外、微波
3、地物光谱特征
4、色调、颜色、阴影、形状、纹理、大小、位置、图型
5、温度
6、减色法
7、配准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从四个方面评价: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2、(1)包括水面反射光、悬浮物反射光、水地反射光和天空散射光。
(2)包括水界线的确定、水体悬浮物质的确定、水温的探测、水体污染的探测、水深的探测。
3、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监督分类是根据样本选择特征参数,所以训练场地要求有代表性,样本数目要满足分类的要求,有时这些不容易做到;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他根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征进行分类,所以非监督分类方法简单,且具有一定的精度。
4、从成像方式、成像特点两方面来分析。
5、有植被类型的识别与分类,植被制图,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的探测,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数的提取与估计等。技术有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基于光谱波长位置变量的分析技术,光学模型方法,参数成图技术,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计30分)
1、第一次经过大气:反射、散射、吸收、折射;到达地面后:吸收、第二次经过大气:反射、散射、吸收、折射、漫入射。
2、共同点:都有色、形、位;区别:航空是摄影(中心成像、像点位移、大比例尺),卫星是扫描成像(宏观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丰富、动态观测)。
3、更好的发挥了不同遥感数据源的优势互补,弥补了某一种遥感数据的不足之处,提高了遥感数据的可应用性。如洪水监测:气象卫星—--时相分辨率高、信息及时、可昼夜获取、同步性强、有利于动态监测;
. .
. ! .
TM----信息丰富、几何性能好、空间分辨率高、有利于分析洪水信息;雷达----较易观察水体和线性地物、可全天候获取信息、有利于实地监测洪峰。
遥感导论课程试卷9答案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
测技术。
2、像素所代表的地面*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3、一种以遥感影像和一定的地图符号来表现制图对象地理空间分布和环境状况的地图。
4、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5、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
1、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2、米氏散射、瑞利散射、无选择性散射。3、可见光、红外、微波。4、信息量最大、波段间的信息相关最小。5、减色法。6、
遥感导论梅安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