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语文继续教育培训演讲稿郑小慧尊敬的祝主任、各位同行: 下午好! 在这次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对《新课标》进行了再次研读,每一次研读都会有着不同的收获。今天既然是以“诗”为课例,我就结合《新课标》谈谈小学诗歌教学的一些体会。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在传统的古诗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沿着这样一种教学模式:释题目——解难字——译全篇——说情感——齐背诵。结果,本来意蕴深厚、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简化成解词、背诵这样一个简单的设计,效率低下而无趣。(一) 激行——以情感做引领,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课标》指出:“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这热爱之情需要教师用情感去点燃。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首先教师要有激情。在古诗教学过程中的每一课、每一节,都要找准激情点,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充满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情绪;《赠汪伦》充溢着对深厚友情的赞美之情。在学生学习的时候,老师以情激情,找准情感的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和感召下去学习语言,去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营养,进而起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二) 探行——着眼语言的积累, 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积累诗文,《课标》有了具体要求。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是最好的教材。我在“行为课堂”中, 注重学生自己进行探究,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积累,培养语感。比如,我在班上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周一诗、每日一诗、每节课前 3分钟诗词句积累的活动, 并且鼓励学生在说话或习作时也能用上一两句古诗。教学过程中还采用讲诗词中包含的故事、诵读接龙和诵读比赛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 我们学校开设了每周一次以诵读古诗文为主的晨读活动, 由全校语文老师来承担这个任务,每周通过学校广播给全校学生推荐一首唐诗或者宋词,组织全校学生集体学习、集体诵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品位。(三) 导行——淡化诗意讲解,倡导自主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反映着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积淀不同,文化底蕴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审美的结果也就不会相同。进行古诗文的教学,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在学生自主探行的基础上,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巧妙的引导。在引导中,我重视幻灯、图画、乐曲、多媒体等等方式的整合。比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今天这节课)中的“劝”、“更尽”、“一杯酒”这些词, 教师通过情境模拟、教师引读、想象画面等形式进行有机引导, 尤其是老师说:“你能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来表现吗
新课标解读发言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