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黄河渔娘》的演唱分析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 要]《黄河渔娘》是著名作曲家徐沛东老师创作的一首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作品曲风大气磅礴而又不缺乏柔情细腻,歌词充满着生活的淳朴气息而又不失激情,具有浓郁的河南豫剧的气息,赞扬了北方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黄河的多样情感。本文就作品的曲式结构特点与演唱技巧分析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艺术歌曲;《黄河渔娘》;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6-0127-02
一、作者简介与歌曲的创作背景
《黄河渔娘》是由甲丁老师作词、徐沛东老师作曲共同完成的,是中国当代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之一。
甲丁,原名吴甲丁,1960年生于北京,曾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著名词作家、导演,先后在成都空军宣传队、武警文工团、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任创作员、编剧,主要作品有《心情不错》《知心爱人》(与付笛声合作)、《二十年后再相会》等深受现代观众喜爱的艺术作品。
徐沛东,男,汉族,祖籍辽宁大连,出生于1951年,1970年参加工作,本科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杜鸣心教授悉心学习。1985年加入中国歌舞剧院从事音乐的创作工作,曾任中。精湛的创作技巧使得他的作品朗朗上口,以其严谨的、民族化的曲风被广为接受。例如,他的《大地飞歌》《爱我中华》《亚洲雄风》等作品广为流传,以其优美而富有特色的旋律、充沛而富有饱满的热情,为中国流行音乐以及民族音乐的创作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黄河渔娘》讲述的是一位常年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渔家姑娘的故事,为了生存,他们不分昼夜地奋斗在黄河上,夜以继日地驾着渔船捕鱼,他们生活的源泉是自然界和母亲河双重馈赠,因此他们始终怀着充满感恩与爱国的心,来回报养育他们的这方水土。 黄河,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山西、河南、甘肃等地,绵延几千里,像一条金黄色巨龙盘绕在中华大地上。它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孕育着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的母亲河,诸多的文人雅士都把它视为创作的载体,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众所周知,黄河的流经地到处水土流失、大河咆哮、激流缓滩较多,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塑造了其勇敢坚强的精神气魄。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不像南方的姑娘温文尔雅、娴静美好,也不像海边的客家族女灵秀,他们总是在迎着万丈波涛奔腾,迎着艰难而上,有在河边迎着黄河,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的村妇,有在黄河边眺望远方,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有在黄河边跋山涉水挑着扁担耕作的渔民,更有在荒山野岭挑担疾步在山间的老者和遥望远方唱着山歌的美丽姑娘,他们或许是为了生计、或许是为了思念亲人,形形色色各有不同。他们朴实无华、单纯善良、世世代代地生活在这片沃土之上。我的河,我的船,不是你所停靠的地方,我们是黄河的子孙,离不开黄河的养育,虽无荣华富贵,但我们累并快乐着。该歌曲通过作者对生活的理解,以黄河下生活的劳苦人民为出发点,运用地方性戏剧色彩的方式将黄河两岸的地域文化加以充分地剖析与挖掘并附加艺术性地修饰与表达,真实呈现了黄河岸边人们的生活情感。歌颂赞扬了一位新时代渔娘对黄河浓厚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由衷赞美。
二、《黄河渔娘》的曲式结构特点
作品《黄河渔娘》全曲共分为三个乐段的并列单三部曲式结构,调性E大调,全段共有81个小节,由A+B+C三个乐段组成,是一首较为典型的并列单三部曲式结构的民族女高音声乐作品。
A部分(1~7小节):是作品的引子部分,由起承转合式四乐句完成,结束部分为完全终止,第一句歌词中充满着无限感慨,仿佛现身于黄河滔滔流向万里的波澜壮阔的情景,一句“不知道那一天你生在这大河上”将作品拉进高音位置。第二乐句(14~18小节)结束于升F音上,民族调式商音的运用更好地衬托出河南豫剧戏曲音乐元素的色彩风格。后两句(19~22小节)是在第一、二乐句的基础上进行的四度严格模进,并对黄河渔娘的“黄”字做了装饰音修饰。
B部分:作品的第二部分由四个乐句完成,第二乐句是在第一乐句的基础上进行的发展,无论是旋律还是和声都存在上一句的影子,完全终止于E大调的主音上。整个乐段的旋律线集中在中音区,情感发展以递进的形式升华与发展,旋律低沉悠扬,平稳进行,为情感的爆发积蓄能量。“你把早和晚织进那渔网”,刻画出一幅早晚耕织在渔船上,不辞辛苦、辛勤劳作的生活画面,表达了对黄河儿女的由衷赞美。
艺术歌曲黄河渔娘的演唱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