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贵在知行合一当前, 高校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工作的主题, 就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源头上看, “立德”语出《左传》: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树人”语出《管子》“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 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立德即树立德业, 树人即培养人才。时代不同, 立德树人的内涵也不同。立德树人的当代内涵就是, 教育要围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培养道德高尚、有独立人格、身心健康、理想信念坚定、全面发展的人才。立德树人贵在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强调理论认知与生活实践的统一。知, 即应该树什么人?行, 即怎样立德树人? 应该树什么人? 首先, “树”理想信念坚定之人。理想是一盏明灯,是奋力前行的向导,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是强大意志力的凝聚,使人坚定不移、矢志不渝。高校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他们能否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迸发出强大的正能量, 关键就在于是否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五四”讲话中指出, 没有理想信念, 或理想信念不坚定, 精神上就会“缺钙”, 就会得“软骨病”。有关调查显示, 当前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不是很凸显, 主要原因集中在“形式单调、长效不强和内容与现实脱节、理论不够系统”等方面。对此, 高等教育者应该意识到, 在为每个学生播种梦想、点燃梦想的同时, 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圆梦, 广大学生才会自觉将个人梦融入到共同的“中国梦”中, 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忠诚地跟着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 “树”有崇高道德理想之人。今天, 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影响下,“宁在宝马车中哭, 不在自行车上笑”等各种迷失的价值观,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学生荣辱观念颠倒、是非观念迷失。无疑, 这与以“道德高尚”为灵魂的“中国梦”背道而驰。高等教育要“德”字为先,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是个人自我完善、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中国古代先哲早就把道德人格的“至善”, 作为道德教育的宗旨, 作为治天下的品德。国外, 爱因斯坦谆谆告诫我们:“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杜威也说:“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可见,古今中外的先贤们都十分强调人的道德理想教育。当今社会, 多元的价值观, 海量信息的包围等因素, 使高校道德理想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大力弘扬道德理想, 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感染力、亲和力, 才能真正使道德理想内化为大学生的人格,从而培育出有崇高道德理想,充分凝聚中国力量的人。最后, “树”全面发展之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本质。”其内容主要包括: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更符合教育规律。英国哲学家洛克说, 教育的目的在于完成健全精神与健全身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一直强调, 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
立德树人贵在知行合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