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肖邦: “军队”波兰舞曲这首乐曲作于 1838 年,因《军队》而著名,这是由于曲中的第一、二两主题的旋律,具有极为豪放、勇敢的军队性格之故。全曲必须以严格的速度来演奏。事实上,这是肖邦所写的最华丽、最灿烂的波兰舞曲之一。传统的波兰舞曲就是以风格雄浑、豪放而著称的,显示出波兰这个民族的尚武精神。在这首波兰舞曲中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欣赏这首波兰舞曲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古代波兰的勇士们,那强健的体魄、豁达的胸怀、深刻而动人的虔诚融为一体,闪烁着骑士精神。乐曲的构成为"ABA" 三段体: 第一段: A大调。在这一段中,作者充分运用了色彩性变调,生动地刻画出一群威武雄壮的波兰勇士,身着铠甲,腰佩战刀,雄赳赳地大步向前(片段 1)。第二段:从D大调至降 B大调到 C大调的频繁转调。本段之前有一个号角般宏亮的过门,紧接着出现的本段主题具有斩钉截铁般果断、刚毅的性格(片段 2)。第三段为第一段的严格再现。有一位钢琴家评价道: "这首波兰舞曲是划分一个时代的分水岭。李斯特曾在他的所有演奏会中弹奏过此曲。乐曲正如标题所提示的,无比辉煌、壮丽,波兰的气质显得更加高贵。这一舞曲也多少具有一些戏剧性。它的每一个音、每一个节奏,都闪烁着生命与力的光辉。"关于此曲有这样一段轶事:一天夜里,肖邦在屋中独自弹奏此曲。正沉思于乐念之中,他突然产生了幻觉,感觉到一群波兰武士及贵妇人的行列侵入他的房中。于是肖邦在惊慌之际,拔腿逃出房间,整夜不见回来。二、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狂想“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于193 4年完成的一首钢琴与管弦乐队作品,编号43。这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 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主题而作,称为“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作品的结构是一组变奏曲。其中广为流传的是其中的第 18变奏曲,也就是影片里使用的这部分乐曲。这首变奏听上去委婉动人而又热情奔放,最受人喜爱,以至于成了整部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代名词。三、李思特:爱之梦 1850年,钢琴皇帝李斯特将自己的三首歌曲改编成三首抒情钢琴曲, 题作《爱之梦》。其中以第3首最为著名,一般提起李斯特的《爱之梦》,指的就是这首乐曲。乐曲的歌词是由德国诗人弗莱里格拉特所写,名为《尽情地爱》。大意是:“爱吧!能爱多久,愿意爱多久就爱多久吧!你守在墓前哀悼的时刻快要来到了。你的心总是保持炽烈,保持眷恋,只要还有一颗心对你回报温暖。只要有人对你披露真诚,你就尽你所能让他时时快乐……”李斯特根据这首诗创作乐曲,他没有局限于歌词提供的内容。因为, 原诗的情调低沉,表现生离死别的伤感情绪;而李斯特钢琴曲的形象却焕发着充沛的热情。以后,钢琴曲《爱之梦》又被改编为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或长笛的独奏曲目。《爱之梦》引用原歌曲的旋律,首先出现一段轻声吟唱、情意绵绵的旋律, 这就是乐曲甜美的爱情主题,其中含有爱的柔情和愉悦。乐曲中段伴随着情绪的不断高涨,难以抑制的爱的热情终于爆发出来,原来含情脉脉的内心独白,发展成大胆而炽热的爱情倾诉,散发着火一般热情。乐曲进入高潮,表达了对纯真爱情执著的追求。尾声部分重复爱的主题,在梦一般美丽的感觉中,恋恋不舍地结束全曲。四、莫曲扎特: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本曲完成于 1785 年,同年在维也纳的克鲁克剧场首演,由莫扎特本人担任钢琴主奏。这是一首热闹且充满庆典色彩、印
世界十大钢琴名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