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芥川龙之介(189卜1927)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博古通今,融东西方文化于一身,不但有极深的西学素养,汉文化的造诣在同时代作家里也是屈指可数的。芥川自幼就从家人那里接受了汉文化启蒙,并在小学时开始跟随家里一中节师傅的一个儿子学习英语、汉文和习字,接触到《日本外史》等汉学史籍,并阅读了《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深受中国文学的熏陶。翻开芥川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杂文还是游记、评论,都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典故和诗歌的受纳痕迹。由于有深厚的汉学素养,在他一生创作的148篇小说中,有近一成是取材中国题材的。其中:《仙人》(1915)取材于《聊斋志异·鼠戏》;《酒虫》(1916)取材于《聊斋志异·酒虫》;《掉头的故事》(1917)取材于《聊斋志异·诸城某甲》;《黄粱梦》(1917)取材于唐代传奇《枕中记》;《英雄之器》(1917)取材于《西汉通俗演义》;《尾生之信》(1919)取材于《庄子·盗跖篇》;《杜子春》(1920)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杜子春传》;《秋山图》(1920)取材于《瓯香馆集补遗画跋记秋山图始末》;《奇遇》(1921)取材于《剪灯新话·渭唐奇遇记》;另一篇《仙人》(1922) 取材于《聊斋志异·崂山道士》。这些作品都是取材于中国历史传说和古典小说,芥川从这些古典作品中吸取营养,并进行艺术的再创作,使之成为与原著截然不同的独特的、具有浪漫主义和异国风情的优秀作品。本论文拟以《杜子春》为中心,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芥川本人的生活经历,试图通过与原典的比较分析,探究芥川关于中国古典题材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芥川文学的独特魅力,并进一步阐释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叙述本论文的写作动机和意义。第二部分主要探讨芥川何以对日本及中国古典题材之青睐以及其中国古典题材小说的创作渊源。第三部分以《杜子春》为中心,通过同原典的比较分析,结合作家的特殊的人生经历来分析芥川对中国古典的借鉴与创新。第四部分主要对芥川中国古典题材小说创作进行简单的耙梳和萁理。第五部分为结论,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关键词:芥川龙之介;中国古典文学;借鉴;创新;《杜子春》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数据库中,并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发行和提供信息服务。(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王荫三塑芷:≤: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驾塞邑,9 日期: !!!!:£巾电话:——邮编:——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芥川龙之介(189卜1927)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新思潮派的杰出代表。在短短的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一共写了148篇小说。,55篇小品文,66篇随笔, 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札记、诗歌等,在日本文学界素有“鬼才”之称。1935年1 月,任职于艺春秋社的新思潮派同僚的菊池宽,为纪念其好友,设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芥川文学奖”,以奖掖文坛新人。芥川在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就创作题材而论,芥川的作品可分历史与现实两大类。前期作品多以历史小说为主,这些作品大都取材于同中古典传奇故事,借古喻今,针砭时弊。日本学者吉田精一依据其作品内容及时代背景将芥川的历史小说分成“王朝物”、“切利支丹物”、“江户时代物”、“明治开化期物”、“中国物”五大类型。。1其中“中国物”作品大都取材于中国历史传说和古典小说,比如,取材于《聊斋志异》的《酒虫》、《仙人》、《掉头的故事》以及另一篇童话《仙人》;取材于唐代传奇的《黄粱梦》、《杜子春》;取材于《西汉通俗演义》的《英雄之器》;取材于《庄子·盗跖篇》的《尾生之信》;取材于《瓯香馆集补遗画跋·记秋山图始末》的《秋山图》;取材于《剪灯新话·渭唐奇遇记》的《奇遇》。这完全得益于芥川深厚的汉学修养和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特别喜好。芥川从这些古典作品中汲取营养,并进行艺术的再创作,使之成为迥异于原著的、独特的、具有浪漫主义和异国风情的优秀作品。其中
芥川龙之介中国古典题材小说创作——以《杜子春》为中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