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题:《阿里山纪行》备课日期: 2014/12/9 第一课时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2 、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教学重难点:目标 1教学过程: 一、提前侯课,了解学情默写古诗词《钱塘湖春行》二、揭示教学目标宝岛台湾是一个自然、人文荟萃的地方,一曲《高山青》唱出了海峡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深情。有人说:“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 ”今天我们就跟随当代作家吴功正一起游览美丽如画的阿里山。三、预习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风靡()纯粹()山岚() 谛听()镶嵌( )静谧() 一泓潭水( )禅师( )恍惚() 青苔()红桧() 2、介绍阿里山阿里山,台湾地名,是台湾的著名旅游风景区,阿里山位于台湾嘉义市东方 75 公里,地处海拔高度为 2,216 米, 坐标为北纬 23度31 分, 东经 120 度48 分,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时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3、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 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账。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自由大声朗读。 2、个别学生朗读(选择某一段或某几段) 2 3、学生集体朗读(选择性朗读) 4、思考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5、划分文章段落。第一部分( 1)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第二部分( 2-9 )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第三部分( 10)写下山。补充:课文开头就引用大陆人和台湾人都喜欢的歌,说明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结尾又以歌作结,首尾呼应。歌曲《高山青》是全文的内在线索。五、阅读文章,理清作者的游踪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从台北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车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出现一泓水潭——山间的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小结: 台北松山机场——台湾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神木六、反馈小结七、当堂作业 A组 。(1)风靡( )(2)莽莽( )(3)山岚( ) (4)谛听( )(5)幢顶( )(6)禅的世界( ) 。(1)接风洗尘: ____________ (2)思古幽情: ___________ (3)堪称: ________________ (4)亭午时分: _____________ 。(1)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________ 的、________ 的、________ 的。(2)它真像一________ 绿地毯, ________ 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3)树干都是湿________ 的
阿里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