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 RCM )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用以确定设(装) 备预防性维修需求、优化维修制度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按国家军用标准 GJB1378-92 《装备预防性维修大纲的制定要求与方法》, RCM 定义为:“按照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保持装备固有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原则,应用逻辑决断的方法确定装备预防性维修要求的过程或方法”。它的基本思路是:对系统进行功能与故障分析, 明确系统内各故障后果; 用规范化的逻辑决断程序, 确定各故障后果的预防性对策; 通过现场故障数据统计、专家评估、定量化建模等手段在保证安全性和完好性的前提下, 以最小的维修停机损失和最小的维修资源消耗为目标, 优化系统的维修策略。[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 ] 二、 RCM 分析的输出是什么? 对于民用设备, RCM 分析的结果给出的是设备的预防性维修工作项目、具体的维修间隔期、维修工作类型(或方法)和实施维修的机构。对于军用装备而言, RCM 分析的结果是针对于该装备的预防性维修大纲。装备预防性维修的大纲是规定装备预防性维修要求的汇总文件,是关于该装备预防性维修要求的总的安排。其主要内容包括: 需要进行预防性维修的产品或项目( WHAT ); 实施的维修工作类型或“方式”( HOW ); 维修工作的时机即维修期( WHEN ); 实施维修工作的维修级别( WHERE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 ] 装备预防性维修大纲对于我们的维修管理来说是一个新的术语, 它是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维修管理的产物。按着现代维修工程的要求,装备在研制过程中就要规划其维修保障系统,而维修大纲是规划维修保障系统的顶层文件, 是纲目性的资料。因为只有搞清了装备的维修工作需求才能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设计和优化维修保障系统。[NextPage] 三、 RCM 的产生与发展背景 RCM 的产生与装备维修方式的多样化与人们对维修实践的不断认识有直接的关系。二十世纪 50 年代末以前,在各国装备维修中普遍的做法是对装备实行定时翻修,这种做法来自早期对机械事故的认识:机件工作就有磨损,磨损则会引起故障,而故障影响安全,所以,装备的安全性取决于其可靠性, 而装备可靠性是随时间增长而下降的, 必须经常检查并定时翻修才能恢复其可靠性。基于这种认识, 人们认为: 预防性维修工作做得越多、翻修周期越短、翻修深度越大, 装备就越可靠。但是, 对于复杂装备或产品来说, 传统的做法常常会遇到两个重大问题,一是随着装备的复杂化,无论机件大小都进行定时翻修其维修费用不堪重负; 二是有些产品或项目, 不论其翻修期缩到多短、翻修深度增到多大, 其故障率仍然不能有效控制。 60 年代初,美国联合航空公司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分析,发现航空机件的故障率曲线有六种基本形式,符合典型的“浴盆曲线”的仅占 4% ,且具有明显耗损期的情况也并不普遍,没有耗损期的机件约占 89% 。通过分析他们得到两个重要结论,即:对于复杂装备,除非具有某种支配性故障模式, 否则定时翻修无助于提高其可靠性; 对许多项目, 没有一种预防性维修方式是十分有效的。在其后近 10 年的维修改革探索中,通过应用可靠性大纲、针对性维修、按需要检查和更换等一系列试验和总结, 形成了一种普遍适用的新的维修理论-- 以可靠性为中心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