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之旅——家庭辅导个案一例
孩子内心对父亲满是敌意,感情上冷若冰霜,行为上戒备疏离,这种情形,是任何父母不愿接受的,尤其是我们以为自己是“深爱”孩子的时候。但是,孩子作为“家庭系统”中的一个“链条”,他的所有思想、行为、心理状态都与家庭这个系统中的相互作用有关。就是说,如果孩子出“问题”了,往往意味着家庭系统的某一个“环节”甚至整个系统的组织或运行存在问题。如果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改善整个家庭系统内部的心理关系和互动方式,才可能从根本上促进孩子的改变。下面提供的案例是对一个家庭的干预或辅导过程,其中的许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家长和教育者思考的。
问题叙述
几年前,我办公室进来一位中年男人。他自我介绍说,他的孩子(小林)现在是我的学生,因为孩子经常在母亲面前说起我,而且听别人介绍过我的情况,所以今天特意来拜访,希望能得到我的帮助。我请他落座后,这位家长叙述了自己遇到的困难。
儿子小的时候,还比较听话,但现在发现,小孩对自己越来越冷淡,很少主动和自己说话,看到也面无表情,虽然一般不直接顶撞,但对父亲的要求用冷对抗来应对,批评的时候能一声不吭,由你说去。和他妈妈有说有笑,可是父亲一来,就不说话了,甚至一转身进了自己的房间,门一关不再出来。现在基本和自己没什么沟通,感觉父子俩的距离很远很远,就像一对陌路人。
其实自己很爱儿子,现在这种情况让自己很无奈,也很担忧,一方面是对自己感情的一种挫伤,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自己也做过一些努力,比如主动和孩子谈话,带他出去玩,买东西给他等,可孩子好像一点不领情。
有时候也反思一下自己教育的失误,也许主要是自己过去对小孩太严格,有时候比较没耐心,打骂多了。可现在不这样了呀,怎么会越来越和孩子有隔阂呢?
这位父亲是一所大学的教师,在述说关于儿子的事时,虽然尽量保持平静,但也难掩内心的困惑与激动,中间有两次停顿下来,来克制自己的情绪。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希望我找孩子谈谈,做做孩子的工作,看能否改善一下和父亲的关系。
(这是学校咨询中常见的现象:老师或家长遇到问题,来求助于心理辅导老
师。如何约相关学生来谈话,通常是需要一些技巧的。但因为我和许多上过课的学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主要是学生还比较接受我,所以主动约学生来不算太麻烦。)
我直接让班主任帮我叫一下小林——我有事需要他来帮我做(学生帮老师做事一般是很积极的,这样也能拉近师生距离,而且以这样的理由找学生是容易被对方接受的)。那天中午,小林来了,我让他把一些报纸中关于学生教育和心理的文章帮我剪下来。看得出小林很乐意做这个,甚至有点熟练。果然,在我称赞他做得不错的时候,他笑着告诉我,自己的爱好就是集报剪报。当小林干完活,好奇地盯着我有意放在桌上的一张咨询表格看时,我顺势让他填填,“让老师看看你的个性是什么样的。”以下既是小林填在表格里的内容:
小林,男,十四岁,某中学初一学生健康状况:良好;爱好:剪报。
自我评价(选择表格提供的个性描述词语):内向、有目的、自制、满足、优柔寡断、好交往、正直、诚实、热心、宽容、谦虚、依赖、勤奋、认真、少主见、稳重。
父亲:知识分子;母亲:工人。
家庭关系:较好。
我问小林:“为什么是较好而不是很好?
小林顿了一下,笑笑说:“其实我觉得不算好。”
我问:“你说不算好肯定有你的理由,能说说吗?也许老
破冰之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