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作家谭恩美?喜福会?笔下的中国人
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AmyTan是美国当代社会首屈一指的流行小说家,她的作品多涉及代表不同文化的母女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其文字内外透露出来的大量中国元素,以及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为其吸引了大量读者。成名作?喜福会?正是一部这样收获巨大成功的作品。小说中对中国人性格的描写一方面符合了读者的对异域元素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因为文化的疏离这样的描写成了实实在在的他者建构。
关键词:喜福会谭恩美他者建构中国人
一.“自我〞与“他者〞
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域下“自我〞与“他者〞是以一种互动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自我与他者,注视者与被注视者,外乡与异域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二元对立的概念。“自我〞作为主体是异国形象的书写者和关注者,而“他者〞作为客体是这种书写的对象和被关注者。自我不能仅限于作家个人,作为所在社会群体的说话人,自我是与他者相区别的群体。而作为被书写对象的他者在文本中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是一种风土人情,一幅描述的风景,甚至一种价值观念。在比较文学意义上,自我关注他者并不仅仅是为了陈列文化的相异性和勾勒异域风情。用巴柔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我注视他者,而他者形象同时也传递了‘我这个注视者,书写者的某种形象。〞当我注视他者的同时,也从他者的身后看到了自我。他者成了观察世界和自身的一个角度和方式。它为自省提供了一个阿基米德支点,即,通过不同于我们自身之物的媒介探索我们自身的一种方式。通过这个支点,撬动的不仅是与自我相异的世界,更是没被发现的自我世界。
,迷信,委婉客套的中国人
中国人好面子,似乎是大多数西方人的共识。谭恩美在?喜福会?中依旧延续了有关中国人这一性格的套话。只是在谭恩美的笔下,中国人好面子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了琳达与素云拿各自孩子攀比这件事上。虽然是好朋友,琳达和素云却花了整整一生明争暗斗,女儿精美和薇弗莱成了二人攀比的工具。从出生开始,这两个年龄只差一个月的女孩就被母亲放在了比较的放大镜下,女儿任何一点的优势都为她们争得了面子。因为自身的一些天赋,薇弗莱成了唐人街小棋圣,九岁便拿了国家级的象棋冠军。于是薇弗莱的成功和出众成了母亲琳达莫大的“脸面〞,琳达会逮到任何时机介绍式的炫耀:这是她的女儿,她就是象棋大师的妈妈。为了不丢掉面子,面对薇弗莱获得的成功,精美母亲决定替楼下一位退休钢琴老师免费做家务以换来了女儿学琴的时机。于是两位母亲又站在了公平的可以炫耀的同一起跑线上。在学琴一年后的一天。精美听到了母亲和琳達阿姨这样的对话:
“哎,薇弗莱捧回来的奖品实在太多了,〞琳达姨以一种似是抱怨,实在是夸耀的口吻说,“她自己整天只顾着下棋,我可忙坏了。每天,就光擦拭她捧回的那些奖品,就够我忙的了。〞
琳达姨得意地抱怨了一番后,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对妈说:“你真福气,你可没这种烦心事。〞
“谁说呀,〞妈妈高高地耸起了双肩,以一种得意的无奈说,“我可比你还要烦心呢。我们的精美,满耳只有音乐,叫她洗盆子,你叫哑了嗓子她也听不见。有啥方法,她天生这样一副对音乐失魂落魄的模样!〞?
这段精彩的对话,貌似抱怨实那么炫耀。在这里有关中国人好面子的形象被开展成了文本中的故事情节。拿女儿攀比的故事情节成了美国文化中用来描述中国空间所进行传播的套话。
华裔作家谭恩美《喜福会》笔下的中国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