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自律——中国古代山水画诠释
辉煌的美术历程
第一页,共18页。
个
中国人认为人的一呼一吸都与宇宙相通。艺术家的精神无处不与寥廓的宇宙相感应,相交游。人与自然是融合为一,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这叫“天人合一”思想。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思想核心。
中国山水画美学思想的核心
中国古代山水画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门传统艺术,东方的哲理和美学思想滋养了它的精神内涵,山水画的材质工具——笔、墨、砚、纸造就了它的表现形态。
中国山水画受老庄思想及禅宗思想影响至深,注重个体心灵的体悟,常常
在静寂观照中,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求返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灵。
山水画创作并非是对一山一水作客观刻板的自然描绘,而是把山水
作为传达情感的载体,来抒发画家自己内心的情绪,用笔墨的浓淡、点线
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去创造一幅意境幽深、气象
万千的胸中丘壑。
第二页,共18页。
千百年来在无数山水画家的千锤百炼下,中国山水画使其内外交融,炉火纯青,铸就成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文化特征的绘画艺术,她与东西方各画种共呈于世界艺术之林。如同中国古代人物画一样,中国古代山水画也有它自己的艺术传统。
在表现上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要求山水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满足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感受,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种融合中,表现出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发和思想的自然景物,同时又包含这耐人寻味的意蕴。下面我们欣赏几幅宋、元的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感悟
展子虔的山水画成就很大,他的《游春图》,
对推动绿水青山的画法,起了重大作用。他
以巧妙的经营和丰富的色调,画出了春光明
媚的湖山景色。一片江南烟水,翠蚰葱茏,
春波荡漾,表现了山川的美丽和辽阔。
第三页,共18页。
经典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元代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活动二
此图高33厘米,。展卷望去,犹如坐在小船上,逆富春江
而行,在移动中观看青山绿水,每观每异,令你应接不暇 ,烟、云、树、
山、林舍尽收画中,图中峰峦坡石,秋水疏林,绵延起伏
清顺治七年,吴洪裕临死前嘱家人将此画“火殉以随”。
幸亏其侄吴子文(吴静庵)从炉火中抢出,换以他卷,才得以幸
存,但是该画中段已被烧毁成两段。
晋人王羲之最有
代表性的天下第
一行书《兰亭集
序》之
第四页,共18页。
经典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综观全图,水陆交接、林木聚散、平原远近、两山对峙、屋宇人物,诸多景物安排
得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 ,设色明丽清淡,风格古雅俊秀,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
山水融为一体。
第五页,共18页。
个
诗、书、画、印堪称“四绝”。这是因为诗、画都是写人绘景;
诗画并举,相映生辉,形成中国画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国山水画的语汇是诗化的境界
中国画的语汇是诗意的境界。
苏东坡云:“观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
第六页,共18页。
中国画自古便有很强的线条美感
中国画线条由于融汇了
书法的线条艺术特点,扩
大了线条的媒介范围,成了
画家创造艺术美的基本手段 。
渔庄秋霁图
(元) 倪赞
运用简洁的线条
创造孤傲、清高、
苍凉、疏放的一
种艺术境界
第七页,共18页。
古代 山水画 的 审 美 趣 味
中国画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特别讲究如何
“藏”的韵味。
据说宋代考宫廷画师时出了这样的几道题:“踏花归
去马蹄香”、“深山藏古寺”、“万绿丛中一点红”。
夏珪将“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为:初雨天晴,林间小道上,由远及近、稀稀地
零落一行马蹄印;在最近的马蹄印上有三只蜜蜂,两只在蹄印上盘旋准备采蜜,
而另一只沿着“香路”一直向前飞去……;在“深山藏古寺”中,他将画面画成:在
飞岩绝壁、蜿蜒的石矶小道上两名步履蹒跚的老和尚,正吃力地抬着一桶水向山
上走去,一旁是云雾缭绕的林海……;而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画面是:在一望
无垠的绿色丛林与稻田间,一位紫衣少女双手分别拎着给亲人送午餐的饭篮与陶
瓦罐;那迎面拂面而来的山风,吹动着紫衣显现少女婀娜的身影,吹开少女的乌
发露出美丽的脸庞——蛾眉凤眼、粉腮朱唇,透出春的气息……。
(活动二:这样的几道题,应该怎样画)
第八页,共18页。
古代山水画的构图的民族形式
北宋郭熙在所著《林泉高致》一文中提出“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远法是总结了构图学上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高远、
深远和平远的三远
经典中国山水画欣赏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