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 亿像素是误导最近在网络上流传人眼的分辨率是 亿像素,百度一下,几乎都是这种说法,偶尔有几个反对的,也没有说清楚。摄影爱好者都清楚, 1 亿像素的相机,现在还是概念机,人眼真有那么高的分辨率吗?我个人认为那是误导,我们做简单的计算就可以知道。误导一: 眼睛水平视觉单眼 1 20° 和垂直视觉 60度, 在这个范围内有 0. 003 弧度(1′) 的分辩率。以 1 20°和 60° 去除以 0. 003 弧度获得 亿像素。其实人眼分辩率最高的区域在视网膜上只占很小一点, 只有眼睛中央 10° 左右的范围最清晰,也就是视黄斑部分,到了周围的分辨率就会大大下降。视网膜的分辨率如下图所示(A: 原始图像, B: 像素空间分布, D: 中心分辨率高,周边分辨率低): 正确的计算应该是: 黄斑中心凹附近的范围内有 1′的分辨率( 视力),离开中心凹以后,视力下降到 10′的分辨率( 视力)。因此单眼的视野水平方向大约 150 °,只有中间 10°是1′的分辨率,其他 140 度都只有 10 分的分辨率。为什么说只有中央黄斑是 1′的分辨率呢?苹果公司在推出 iPhone4 时提出了视网膜显示屏的概念, 即分辨率是 300DPI 。在苹果 APP Store 上有个软件 CanUC ,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下载这个软件测试一下自己的视网膜分辨率。在测试的时候, 你如果不死盯着测试点, 而是看手机边缘,看自己的视网膜分辨率会下降多少。 300DPI 的一个点有多大呢? DPI 是每英寸多少点, 1吋= , 300DPI 的一个点的大小 ÷ 300= 在 300mm 的明视距离对应的分辨角度 ÷ 300mm= 弧度(即 ′) 所以黄斑的分辨率大约是 1′。单眼水平方向中央黄斑 10 °× 60÷1′=600 点周边 140 °× 60÷ 10分=840 点水平方向合计 600 点+840 点=1440 点单眼垂直方向中央黄斑 10 °× 60÷1′=600 点周边 50 °× 60÷ 10′=300 点垂直方向合计 600+300=900 点人单眼的图像分辨率 1440 × 900 约 130 万像素好视力的人 的视力,所以 130 万像素有点保守,大概在 130 万~180 万之间。误导二: 人眼有 500 万个椎体细胞识别颜色, 约有 亿个棒状细胞感知波长 390 ~ 770 纳米的光线的亮度。由此等同于 亿个像素。其实, 椎体细胞分为 3种, 分别对红光、蓝光、绿光发生反应。不同颜色的光线,对这 3 种视维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综合起来,就复合成原来的颜色。 500 万个椎体细胞分成 3组, 就应该是 500 万÷ 3=167 万个单元, 相当于 167 万个像素。这 亿个棒状细胞是与那 500 万个椎体细胞一起作用,每个像素有 亿÷ 500 万÷ 3=8 个棒状细胞参与。 3 个椎体细胞和 8 个棒状细胞构成一个像素点。因为一个像素点要包含 8 位灰度级次,即 2的8 次方灰度级次( 256 级);人眼对 8、 16、 32 位灰度级次的正确分辨分辨约为 93
人眼5.76亿像素是误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