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来就没有太晚的时候很多人老是说自己基础如何如何差, 担心搞不定。有这种心态是很自然的, 但是不要因此而否定自己的能力。人都是逼出来的。我当年本科也是烂的一塌糊涂,但是上了研究生后我说要用三年的时间做一点事情证明给自己。事在人为, 才坐了三年的冷板凳, 到了毕业的时候论文专利什么都有了( SCI 6 篇, 1 作四篇, IF 总和超过 16 ,专利一项现在公示)。二、定位决定地位我当初上研究生的时候, 老听博士师兄们讨论 SCI , 一问才知道就是发表的文章被一个叫 web of science 的搜索引擎收录的文章。虽然中文杂志有一些被收录,但是英文杂志几乎全部收录。于是我就想既然如此直接发英文文章岂不省事。中文文章审稿慢, 周期长。另外再考虑到中国的国情, 和自己以后想走的路。还是直接走国际路线比较好。我毕业的时候所有的文章都是英文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觉得英文文章不是太难。三、导师的层次决定你的层次如果你是一个勤于努力的人, 想要飞的更高的话, 导师的层次决定了你的层次。以我导师为例, 他在我们这个这个方向研究搞了几十年, 是国际公认的牛人之一。所以他接触的都是我们这个方向一流的人物。他也经常邀请一些大牛来所以做报告。这些都是很好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而一般导师的学生是不能有这个机会的。他看问题和做事的方法给了我很多启发,所以选择导师很重要,站的高才能看的远。四、交流很重要通俗的说法就是多和牛人聊天。什么是牛人, 我的看法是比你自己强的都是牛人。所以不管是教授博导,副教讲师,还是前辈师兄,只要能就某一个问题和你讨论,都是学习的好机会。我这三年聊的最多的就是和我的副导师也是我导师的在读博士, 刚开始聊很具体的问题, 后来讨论的面就比较广了。三年下来, 感觉就不一样。当然为了准备讨论的题目而翻看资料论文,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五、文献要多看刚开始看文献的时候, 什么杂志都看。到后来就发现了本专业的主流杂志, 所以这几个杂志几乎是每期浏览, 重点阅读。一个杂志一旦成为了本专业的主流, 那一个定有很多年的积累,对于一个初入此到的新人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 web of science 提供文章的引用报告, 对于一篇文章可以查到其引用的详细相信, 通过引用可以到了解导这篇文章的分量。当文章看到一定数量之后,你也会发现其实一个方向, 做的最好的往往就是那几个到十几个小组。这样的话就可以对这些小组的文章进行系统阅读和跟踪研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术界也是另外一个江湖,不了解江湖的形势怎么能混的下去呢?。六、文章多多益善这是一个人心浮动的年代, 也是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像爱因斯坦那样靠两三篇文章就可以惊动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搞研究的人如果这一辈子只有几篇文章也是不正常的。而文章往往是对科研工作的提炼和总结。因此只要做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论文应该是必须的。现在很多人是大同行, 而不是小同行。具体到某一个点上, 可能与你相同的组全世界也没有几个。因此通过发表在国际公认的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作为一个评价体系, 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考虑的中国的国情, 如果只靠同行的评价, 碍于人情世故, 很难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既然国内现在以 SCI 为标准,那这个参数的值当然是越大越好了。有人说不能为了文章而文章,不能灌水。但是如果一个人可以在本行业的主流国
研究生感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