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台词阅读,韵味无穷丰都县平都中学校胡川中国戏曲的动作讲求虚拟化,讲求“以虚运实”,如用扬鞭表示骑马,几个人就表示了千军万马,跨几步就表示已跋山涉水,辗转几万里……这些写意的表演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艺术品位,比完全使用真实的道具更加令人耐人寻味。同样的,有些文学作品讲求含蓄蕴藉,讲究精炼, 这就使文章具有更高的广度与深度。要想领略戏曲的美,就必须揣摩戏曲的潜台词,要想领略文学艺术的美,诗化、艺术化语文教学,让语文韵味无穷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潜台词阅读,让学生在想象世界里飞翔,在艺术的世界里畅游。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潜台词阅读呢?大致有以下几种思路: 一、揣摩言外之意。“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是说语言的含蓄蕴藉,值得玩味。“绕梁三日,余音不绝”是其中的佼佼者, “三月不知肉味”更是登峰造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发现这样的例子,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境地揣摩言外之意,尽情享受语言文字的美、想象的美。如:鲁迅《社戏》一文的结尾,就有言尽而意无穷之神韵。“真的,一直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们可以予以这样的揣摩,去感受平桥村里的人情美。①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 那夜晚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豆”“那夜似的戏”,实际是指过去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在成人烦恼无限、束缚重重的生活中,这样的美好生活在人的记忆里越来清晰醒目,指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②平桥村里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特有农村风光、自由的人生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是城镇之中少见的,也是我人生旅途中少见的。所以, 因人及物,那夜的豆,那夜的戏也就变得分外让人珍惜了。二、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文学作品里,有很多看似处平淡无奇之处冷漠之处, 但却更加令人玩味。如杜甫的《石壕吏》,结尾是这样写的“夜久语声绝,如闻凄幽咽”。面对这一平淡无奇的记叙,我们难道可以不引导学生作这样的思考吗:在这寂静的夜里, 全国该有多少这样的悲剧在上演?我们还可以联系史实验证: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唐朝的统治也就风雨飘摇了,社会激变的风雷之声已隐隐响起。在教学中,要领导学生仔细品味那看起来很朴素、平淡但蕴含丰富的内涵的语句,那里往往能翻新出奇,往往能找到无限美丽的风光。三、窥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文人讲究字词的锤炼,甚至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这给我们品评赏析文艺作品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于字里行间去窥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更使文章具有可读性,更加耐人寻味。“无言独立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无言独立上西楼”“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西楼”,是斯人对景伤怀之处。由“无言独上西楼”的描写,已可想见其人处境之孤寂、心境之萧索。“六字之中,已摄尽凄婉之神。”(渝平伯《读词偶得》为整首词语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染上一层凄凉暗淡的底色。) “月如钩”点明时间是夜晚。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之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点明季节是秋天。这是俯视之景、地面之景,是使人愁而更愁之景。“寂寞”与首句的“无言”“独上”相应。“寂寞”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者,非“深秋”,亦人也。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产生的主观印象。被锁于深院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四、充当导游或博物馆的讲解员。这是指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及其有关人、事、物的有关材料重新组织材料再造情节。以丰富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人、事、物的深入理解,比如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之后,就可以充当刘禹锡博物馆的讲解员, 向大家介绍陋室铭的历史及其刘禹锡的生活遭遇或轶事。以期深入理解课文,深入了解刘禹锡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五、补出话外音,添补合理的情节发展。补出语外音,就是指补出人物对话的完整过程,或写出其言外之意。如教学戏剧《陈毅市长》选场时,这场戏开始时,齐仰之接电话的那段台词中有十三处省略号,用来表示对方在说话,对方说了些什么。可以一一作出推测,还可以表演一下。原文(极不耐烦地)谁? ……你不知道我在工作吗? ……知道! 知道干吗还来打扰我?朋友?工作的时候只有化合、分解、元素、分子量是我的朋友? ……好,你说吧! ……不,我早就声明过,政治是与我绝缘的,我也绝不会溶解在政治里。……我是个化学家,我干吗要去参加政府召开的会议? ……不去!不去! ……什么? 陈市长亲自下的请贴? 哪个陈市长? ……他是何许人?不认识! ……对,不认识! ……不论谁,就是孙中山的请贴我也不去! ……对你算客气的了!要不是
潜台词阅读,韵味无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