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败寇”说项羽.doc“成王败寇”说项羽摘要: 新教师的成长必定是教与学不断相长的过程。为避免学生对课文产生歧义, 新教师一要了解学情; 二要指导学生文本细读, 再鼓励学生延伸课外,以形成独有的见解。关键词:新教师;课堂教学; 《鸿门宴》如果有学生对你说:“老师, 我觉得您这篇课文应该重上。”你该怎么办? 2015 年 10月 14日, 刚结束了实习阶段的第四节讲授课, 我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这次执教的是理科实验班, 教授《鸿门宴》一文。班上一个男生很有自己的见解,他课下跑来压低了嗓门向我抛出了上面那句话。面对如此突然的“发难”, 我甚至有些茫然无措, 于是微笑着问他:“为什么? ”因为我把刘邦、项羽两大阵营中的人物形象归纳近乎“教参式”地呈现出来,但我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这是因为很多学生手里都有教参,将教参要点呈献给学生, 这无疑浪费了课堂时间。另外也是他要求重上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对刘邦、项羽的评价带有功利性,有“成王败寇”之意。司马迁所写的《史记》符合那个时代的要求, 然而现代社会完全没有必要去迎合过去的价值观,在学生看来,刘邦实际上就是“地痞流氓”,即使刘邦当上了帝王也脱不去那股“痞气”。我却把他说得感觉什么优点都是他的, 而缺点都是项羽的, 虽然我在课堂上也提到了项羽阵营中值得称道之处,但最终留给他的印象只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经过与这个男生较长时间的交谈, 我似乎能够了解他内心所追求的独立、思辨甚至略带愤青之感。更让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设置得妥当,以至于让学生产生如此疑惑。我接受那个学生关于时间分配上的意见, 我们必须根据班级学情制订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 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学习程度普遍较好,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立意上高屋建瓴,结构上主次分明,授课中条理清晰。“教参”需要参考, 但更需要形式灵活而不露痕迹, 可变教师归纳为学生总结, 促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人物性格, 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如此, 或将减少学生因教师“单讲”带来的枯燥和机械感。关于对刘邦、项羽的评价, 这涉及教学内容确定中的根本, 即以文本解读为本。课堂教学始终不能脱离教材,语文教学始终不能脱离文本,脱离文本的语文课就如脱了缰的野马, 肆意驰骋而没有方向和目标, 这与语文课程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语文阅读要读的是作者的意图, 要读的是作者通过语言表现的个人观点和情感, 如果抛弃了作者和文本, 这样的阅读怎么能称作文本阅读呢?文本教学的作用也就名存实亡了。回到文本, 我们需要探讨刘邦和项羽的成败之因, 这是史书所蕴含的特殊价值。而要体现这一抽象的价值必然要以具象的描述作为铺垫, 我们可以从《鸿门宴》一文中表现的人物形象中窥知一二。我们说成功有成功的经验, 失败有失败的教训; 读史就要读出所得。“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司马迁在《项羽本纪》最后分析的还是对项羽失败的原因, 即使在司马迁眼中, 项羽不失为英雄人物, 甚至在字里行间透出了对他的惋惜和同情,不然何以用“本纪”记之? 然而, 司马迁着重告诉后人的更是要从中吸取教训, 项羽的“自矜功伐”是为后人所不足取的,有诗为证:“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 《鸿门宴》一文中,刘邦的狡诈善辩、善于用人、善于纳谏等都是项羽所缺的; 项羽有赳赳武夫之性, 直率却不免轻敌自大, 缺乏政治远见, 贪图虚名况且“为人不忍”以造
“成王败寇”说项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