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农业用地规划.doc第十章 农业用地规划
【内容提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用地是粮、棉、油、果品、 林副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如何集约利用农业用地,提高其 利用率和产出率是农业用地规划的重要任务。本章主要介绍农业用地基本理论 知识和方法。
【重点内容】 掌握耕地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
【教学要求】 认识和掌握农业用地规划的意义和作用,农业用地规划的主要 内容,掌握农业用地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本章主要内容
耕地规划
园地规划
林地规划 牧草地规划 水产用地规划
第一节耕地规划
我国耕地概况
1
耕地是指人类经常实施耕翻、耕耘、平整等耕作措施的土地。耕地是可受 人类控制的生态系统。
1、耕地构成 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996 年,全国农用地面积为 65545 万公顷 (),建设用地面积为 3526万公顷( ),其他为未 利用地。耕地面积为 13004万公顷( ),其中,旱地占 %,水田占 %
2、耕地质量 质量较好,一般和较差的耕地大约各占 1/3。 全国现有低洼地约 6000 万亩,盐碱地 1亿亩,风沙干旱地 , 水土流失地 1亿亩,红壤低产地约为 ,坡耕地 4 亿亩。
3、耕地利用 采用多熟制和集约利用,复种耕地约占 1/2,复种播面占总播面的 2/3,复种土地上生产的粮食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3/4。
4、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耕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耕地肥力下降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农田生态系统特点 耕地生态系统又称农田生态系统。指在耕地(农田)范围内,以作物为主 体的生物群落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建立的人工生态 系统。
特点:
1、生物群落简单
2、缺乏自动调节能力
3、开放物质循环
4、需要投入辅助能源
耕地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1、保护和珍惜耕地
2、集约利用耕地,不断提高耕地生产力
3、建设结构合理、“三效益”统一的农田生态系统,建成以农田为核心的 生态系统,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并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包括农田、水域,人工 林、家畜家禽等系统在内的复合农田生态系统)
耕地内部规划 是在既定耕地面积前提下,如何组织耕地合理利用。是对耕 作生产要素的系统配置和整体优化,包括耕作方式、地块、水系、田间道路和 农田林网等的系统配置。
任务:
1、严格控制耕地面积,保证粮食生产
2、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
内容:
耕地利用组织形式 耕作田块规划 田间灌排渠系规划 田间道路规划 农田防护林规划 田间设施综合规划
3
一、耕地的组织形式
指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轮作田区组织形式(固定轮作或分区轮作)
•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单田轮作)
(一) 轮作田区组织形式(固定轮作或分区轮作)
在轮作田区之间按照一定顺序,在时间和空间上轮换种植作物。 轮作田区是指作物轮换种植的基本单元。
实行条件:
1、 具备本地区科学的轮作制度;
2、 种植计划比较稳定,年际间作物种植面积变幅不超过 5-10%;;
3、 土地使用范围稳定和产权明晰,土地集中连片,农田基本建设标准较 高,以保证年际作物产量较为均衡。
不足之处:灵活性差,不适宜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 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单田轮作)
是在同一块耕地上按时间先后安排作物的轮作顺序,
特点:各田块之间不存在作物的轮换关系,而且这种耕地组织形式对田块 大小没有特定要求,很适合当前农户经营的特点。比较灵活,较为普遍。
不足之处是作物配置分散,年际间作物种植比例和作物产量不稳定。
二、耕作田块配置
耕作田块是最基本的耕作和管理单位,对耕作的其他要素的配置及其利用
(一)耕作田块的长度 适宜的田块长度,应有利于: 提高机械作业效率 合理组织田间生产过程 提高灌溉效率 平整土地。
田块长度的确定:考虑机械作业效率;考虑灌溉要求,要根据末级固定渠
道要求的适宜长度和控制面积来确定田块的长度。农渠长度一般为 400—600 米
是适宜的;考虑到地形条件;
1、机械作业要求田块长度决定着拖拉机组的工作单程: 工作单程长(或称拖拉机开行长度),机组转变次数就减少,则机械作业
3
效率就高。反之,则机械作业效率就会降低。不同机组情况不同;
2、灌水组织工作和土地平整的要求
田块长,提高机械效率,但对灌水和土地平整造成一定困难。
1)田块过长,平整工程量增长,
2)田块过长,沿长边配置渠道,流量流速增大,可能引起冲刷,增大输 水距离和输水损失,易造成上段多,作物受浸,下段作物受旱,
3)从排水来看,为控制地下水位低于临界深度以下,使水尽快送到
第十章农业用地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