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 但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看到这首诗就想到花木兰, 这个闻名于数亿中国人口中的女英雄, 就是这样从一首“木兰诗”中传唱到了今天。每每提起花木兰, 人们眼中就会出现一个英姿飒爽的女英雄。花木兰的爱国爱民、替父从军, 早已被不知多少代人耳熟于心。而花木兰的这份爱国,完全处于为自己父亲着想之上,也让无数人明白了花木兰的一片孝心。在古代闭塞的社会中, 木兰能毅然决然地超越社会习俗, 女扮男装, 勇敢地代父从军, 这种行为, 如果没有大智大勇是无法做到的。从另一方面而言, 木兰代父从军并在疆场上立下不少汗马功劳,这不但有功于国家,更是大忠、大孝、大勇的表现。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的是千百年前闺门女子花木兰的故事。故事对我来说并不生疏, 小时候听父母讲述过。可我每次读起《木兰诗》的时候,都深受感动,仍感触颇深。《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劳动生活的向往。千百年来,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 富有戏剧性。叙述详略得当, 如木兰沙场征战, 思念亲人, 心理描写细腻传神; 而关山飞度, 百战建功, 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这样写, 使得木兰的形象真实感人, 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首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它还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使得全诗气势雄浑, 又易记易诵。习诵时, 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花木兰集大忠、大孝、大勇、大智于一身,为中国妇女树立了一个新的典型, 并说明了一个事实: 妇女一样能够尽忠, 一样能够为等了, 花木兰们都可以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了! 花木兰的故事能流传千古, 显示了人们对花木兰的喜爱、敬仰以及这位奇女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木兰乃一名普通“当户织”的劳动妇女。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于是决定舍弃女儿身,替父从军。她本是个柔弱的女孩,可他为了年老的父亲,就不再柔弱;她本是个织布女子,但她为了父亲, 就参军打仗。她从不向男的低头, 大声告诉了世人: 巾帼不让须眉。花木兰就要出征了,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行军多急,军情多紧张,军令如山倒, 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 投入战场, 何异投入另一个世界。她与男人同吃共住, 吃一样的苦, 受一样的累, 却干出与男人不同的事迹, 创出了与男人不同的辉煌, 同时也证明了“女子哪里不如男? 木兰骑上战马, 渡过黄河, 越过燕山, 经过了重重困难才到达军营。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 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士们十年征战, 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 有的战死, 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 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木兰是一个少女, 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 她挺身而出, 驰骋沙场, 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花木兰回来了, 这很不容易。她重视生命的可贵, 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绝了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 她回来了, 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 姐姐理妆相迎, 弟
读《木兰诗》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